庙碑记怎么写
一、庙碑记怎么写
宁波梁山伯庙鹊桥会会在每年的国庆休假期间(10月1日—10月7日)时举办。平时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六会举办老爸老妈相亲会。
梁山伯庙(梁祝庙)位于宁波市鄞州区西乡6公里处高桥乡邵家渡庙根,已有800多年历史,庙西有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合葬的坟墓,供游客祭拜。
“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和“梁圣君庙”。庙西有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合葬的坟。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原庙正殿西首有两块石碑,嵌于壁间。一块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鄞县知县魏成忠撰写的《梁圣君庙碑记》:“义忠王庙一名梁圣君庙,县西十六里接待寺西,祀东晋鄮令梁山伯。安帝时,刘裕奏封义忠王,令有司立庙。”如果此记载不错的话,那么东晋时就建有该庙了,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至少至李茂诚《义忠王庙记》时,庙已明白无误存在,即庙在宋大观已经建造了,则无论如何总是事实,已有800多年历史。
二、庙上碑文怎么写
1、邯郸大乘玉佛寺
位于邯郸复兴区赵苑南侧,安庄新村内。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余年。这里曾一度名僧云集,香火旺盛,为中原名寺大刹。后几经兴衰,毁于战乱。寺院1994年重建。重建后的大乘玉佛寺,规模宏大,楼堂殿阁雄伟壮观。寺内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殿等。大雄宝殿为该寺主要景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门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亲笔书的“大雄宝殿”牌匾。寺内共有大小玉质佛像300余尊,均来自佛国缅甸,为我国目前玉佛数量最多、玉质最好的佛像群,故名大乘玉佛寺。
2、峰峰响堂常乐寺
常乐寺,位于峰峰矿区鼓山脚下,与北响堂石窟上下遥望。常乐寺的时间年代为北齐,初名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改名为智力寺,宋代嘉佑年间(1056-1063)改名为常乐寺,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常乐寺旧有“河溯第一古刹”之称,上世纪40年代被毁。1986年当地文物部门曾在遗址上发掘出一批雕刻精美的唐代红砂石佛教造像,印证了常乐寺昔日的辉煌。
3、邯山区月爱寺
位于邯山区尚壁镇西尚壁村。始建于北周大定年间。全寺建筑规模宏大,环境幽雅。为河北较古老寺院之一。全寺纵105米,横45米,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相传李白应安徽县令韦仲堪邀请,为九华山题词,路经邯郸,慕名而至月爱寺,并题诗:“萧寺驮经马,原从竺国来;月爱殿栩生,辉煌似五台。”上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游览观光者踏进寺门,肃然起敬,实为佛门之圣地,现已成为全国重点百家寺院之一。
4、爆台村爆台寺
原名爆台蟠龙寺,位于邯郸市东郊爆台村。始建于晋朝安帝德宗年间。建筑宏伟,香火鼎盛,曾与正定临济寺赵州柏林寺号称京南三大禅林。还曾是邯郸县僧会司所在地。寺院历尽沧桑,数度毁废,几经修复;盛时这里曾僧侣汇聚,佛众如云,香火鼎盛,远近驰名。
5、北张庄村榕桦寺
原名重华寺,位于邯郸市北张庄村。始建于东汉年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汉年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曾是我国佛寺廿五古刹之一。现存的大雄宝殿、伽蓝殿,重建于民国廿六年,在伽蓝殿的西面,占地约亩大的地方是原“祖师塔林”地下埋有祖师的遗骨和随葬的古文物。榕桦寺近年来由于正弘、正修,来依止的居士日益增多,法会最多时一千余人。
6、成安县匡教寺
匡教寺位于河北省成安县城南一里处,始建于南北朝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隋开皇初年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在此讲经说法达三十四余年,寺内为之筑台名“说法台”。匡教寺创于隋,兴于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增损。民国时期,风光不在,匡教寺已破败。解放初塑像被砸毁,1949年改为成安烈士祠堂。从1994年开始,匡教寺多次修改整修。
7、成安元符寺
禅宗二祖道场元符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境内。据佛教史籍记载,菩提达摩来华传经,不遇高徒而面壁九载。慧可立雪断臂而求真传,是为禅宗后第一代传人。实及修行办道之静地。元符寺始建于真观十六年,经唐、宋、元、明、清历朝,距今有一千四百余年。当时名僧云集,香火兴旺,终日僧俗游人如织,后几经兴衰,物换星移,沧海巨变。寺院现已落实地基60亩,重建天王殿,舍利塔,大雄宝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斋堂,僧房等设计明清风格,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8、肥乡井堂寺
井堂寺始建于公元138年,迄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唐代时达到鼎盛时期,有“南有白马寺,北有井堂寺”之称。该寺院因井出名,前来烧香拜佛、求水治病者络绎不绝。2006年5月15日,井堂寺出现一种特异景观,井堂寺主殿殿顶后坡上好像铺了一层皑皑白雪。随着时间推移和观察位置的变换,景观会出现不同变化,大约持续两个多小时。当地百姓称之为“井堂映雪”。据有关专家分析,“井堂映雪”是一种光学现象,易在春夏之交天气晴朗的日子发生,主要是由于井堂寺建筑材料的性质及建筑物特殊的构造,再加上特定的太阳角度照射后发生光折射所致。
9、武安禅房寺
禅房寺位于武安市西北馆陶乡禅房村戏,是现代以来邯郸地区佛教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寺院,它地处邯郸西三十里群山之中,交通不便,这也是该寺在历代战乱中保存较好的原因之一。清朝末年,寺住持妙一法师为道行甚高的一代大德,他创立了佛教中影响很大的“毗卢派”。关于禅房寺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佳话:传说在汉朝时就建有庙宇,战乱时期,王莽捉拿刘秀时,刘秀逃难于此,躲藏于庙宇中,王莽追至庙门前,发现庙门前蜘蛛网密布,没有进入的迹象,所以认定刘秀没有躲藏于庙中,使刘秀逃过此劫,由此被当地人称为“藏王寺”,因“藏王”与当地“禅房”谐音,后逐渐被称为禅房寺。
10、邯山区隆庆寺
位于邯山区南吕固乡西召里村西。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重修。寺院设施齐全,塑像庄严,栩栩如生,神像座内藏有石刻如来石佛一尊,石刻罗汉十八尊。碑文记载:“此间自有自来石佛隐列成体”重要记载。相传;每年四月初八日,为佛祖生日文化庙会,为时大戏连台,盛况空前,隆庆寺以其独特典雅的自然风光和脍炙动人的佛教文化传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佛徒信众游人墨客前来求佛观拜。
三、庙宇碑记
xx自古以来,即为开光川灵秀之地,诸神齐聚,庙宇壮观,考xx庙历史,已瑜五百余载,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适逢文革之殇,诸庙具有损毁,不复旧观,二零xx年,安崖底乡民群议,欲重修诸神庙宇,二零xx年,诸庙复修工程陆续开启,开工于二零xx年xx月xx日,竣工于二零xx年xx月xx日,庙宇重修工程共耗资xx万余元,此项善款由xxx等共计xx人所捐,为障此善举,xx庙特立功德碑以记之,虔心复神居,功德当无量,随喜信士名,万代永留存,xx村委会于二零一三年x月x日立
四、庙宇碑记范文
暂时无法确定因为是否免门票取决于旅游景点管理部门的政策,而这个政策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具体情况而变化。所以在2023年是否永济万固寺免门票,还没有确定的官方消息。建议关注景点的官方网站或相关政府部门的通知。如果门票免费,那么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万固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增长。另外,万固寺作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也希望通过优惠政策,让更多游客了解和认识这个古老而庄严的寺庙。
五、庙宇碑文四句吉言
您好,李邕法华寺碑是唐代李邕所立的一块碑文,主要记述了他在法华寺修行的经历和感悟。以下是该碑的释文解释:
【题记】:碑文的题记,即碑文的标题,这里是“法华寺”。法华寺是唐代长安城内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李邕修行的地方。
【撰文】:碑文的作者是李邕本人,他在这里记录了他的修行经历和感悟。
【咏史】:这里是李邕回顾了唐朝历史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国功绩、武则天的称帝、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等,以此来说明佛法的重要性和救人于苦难中的意义。
【述行】:这一部分是李邕记述自己在法华寺的修行经历,包括他的入寺、苦行、悟道等过程。
【咏佛】:这里是李邕对佛教的敬仰和赞叹,他称赞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教对人类解脱的重要意义。
【言教】:这一部分是李邕对佛教教义的阐述,包括佛法的四谛、八正道等核心内容。
【题名】:这里是对法华寺的命名和由来进行的解释,同时也表达了李邕对佛法和寺庙的敬意。
【序言】:这一部分是李邕对自己碑文的评述和自我反省,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修行者,对佛法的理解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李邕法华寺碑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碑文,对于了解唐代佛教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六、庙宇碑文现代文范文
修建寺庙捐款,可以写成碑文,记述修建寺庙历史或重修寺庙的内容再颂扬捐款功德的内容。
这是碑的正面文章,最后一段是内面附大德贤名榜 就把每个捐款捐物人名写在背面,如果合适,也可以出现数额。
正面落款是【重修某某庙或寺管理委员会】年月日重修岩庙碑记上溯清末吉岁,是日电闪雷鸣,天降甘霖一夜,飞来香炉一鼎,上覆草排半扇,侧倚枫树根藤,经由高贤占卜,乃定土地显灵。
盖因民风淳厚,神君善地移营,百姓感于恩业,随起供奉神庭。
初造三间殿舍,相传有祈必应,此庙声名扬远,终年香火鼎兴。
百年沧桑岁月,颓坍清代殿庭,值此盛世年景,修庙恒祈太平。
添珠集贝商榷,村社贤达开明,重檐琢石雕木,高匠规划施工。
修德修身修庙,民俗延续传统,佑财佑人佑寿,福地霞瑞辉映。
敬贤敬老敬业,安好泰然人生,兼勖勒石以记,期嘉孝心善行。 重修岩庙管委会 二零一二年六月吉日立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书册 庙宇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的庙宇的特点、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陈志华教授在“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中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和性质有精彩的论述。
七、庙的碑文怎么写
悟惑寺最早建于明代,最早建于古官山顶,取名“古官寺”, 现留有石柱、地基、石灶等遗迹。由于山顶风大,易于遭火灾,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寺庙搬迁至山腰,更名“永兴寺”。顾名思义,和尚们希望寺庙香火永远兴旺。数年之后,众僧觉得古官山半山腰风水不好,与寺院“永兴”不相称,恰逢两个外省看地的风水先生路过此地。此二人认为山阴之麓正对似木鱼之堡,那才是佛爷所住之佳地,于是,乾隆戊申年(1788年)寺庙再次搬迁,建于现址,定名“悟惑寺”。
悟惑寺神台正面“灯田叙缘”碑文记叙了悟惑堂的开化、中兴情况、庙产的四至界限及当时忠县塗井的善庆堂、龙河天竺堂、悟惑堂大众僧名等。神台背面现存石碑两方,一为慕绿施主功果碑,字体较小,字迹模糊。较大的一块为临江寿山伯维祺书的散文体“游悟惑寺即景”,描述了悟惑寺的情景,最可取的是字体别致,棣、草、行书并兼,字体洒逸,可作书法之用,现字迹清晰,基本完好。
八、庙碑怎么读
1、读音:lì 。
①猪圈。
《孟子.尽心下》:「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②名词 植物名。即白芷。繖形科硷草属,多年生草本。根粗大,白色,垂直生长。茎中空,通常呈紫红色。茎下部的叶大,具长柄,上部的叶小,叶之两面无毛,且边缘有锯齿状。根、茎、叶均可作药用。
《集韵.入声.缉韵》:「苙,药草,白芷也。」
2、读音:jī 。
①〔白苙〕古书上说的一种草。亦作“白及”。
九、庙碑文范例图片大全
虹霁寺又名滚钟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介休市西南10公里的义棠镇,东临汾河,背靠银锭山,往西前行就是古战场雀鼠谷。主体建筑有真武庙、观音堂、天王殿、钟鼓楼、南北碑廊、地藏殿、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本命佛殿、大雄宝殿、伟人殿,空王佛南北配殿、春秋楼由东至西层次式排列,建筑风格雄风伟岸。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破刘武周于汾州,立此寺。该寺初唐始建,明万历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复修,乾隆金妆,后几经战乱,致使该寺殿毁楼塌。银锭山巅古塔,系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山前流过汾河,景同延安宝塔山。
虹霁寺塔位于虹霁寺院内,建成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之前。据《唐会要》、《金石录》等记载,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因雀鼠谷义士殒戎阵者众多,曾下诏在雀鼠谷银锭山为阵亡义士建造寺刹。弘济寺建成后,史学家李百药曾为寺庙撰写碑文。建塔还标明此地为崇仰佛教圣地,树塔以志县界。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塔下有方形石台,塔身为水磨砖砌建而成,上为琉璃塔顶,下有浮雕莲花石座,每边长为3.6米,塔底面积为62.7平方米,塔高为31米。1982年6月,介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介休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发布
- 1庙碑记怎么写
- 2三公山是哪三公
- 3余秋雨题词的碑文
- 4《七杀碑文》
- 5墓碑的碑文怎么写
- 6经典碑文对联大全
- 7祖辈碑文
- 8墓碑碑文文字大小怎么写
- 9碑文大全范文
- 10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