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乔司街道的乔司大屠杀

2023-02-16 06:45:00  来源:网络   热度:

正月十九的大屠杀,乔司街上,房前屋后,保庆桥畔,屠桥庙前,河里沟里,到处是被日寇屠戮的尸体,到处是斑斑血痕。

亲人的尸体横陈于废墟荒郊,怎会不让死难者的亲人牵肠挂肚?

为亲人收尸,入土为安,这是人之常性。这,是连杀人如麻的日本鬼子也懂得的――不是吗,日本鬼子在对乔司人民实行血腥的大屠杀前,不是先把他们在平家桥据点里“阵亡”的日军尸体运回了笕桥机场日军大相营了吗?

正月二十清晨,逃难在外的亲人们,不顾危险,纷纷回乔司探望,有的急于要探望亲人的下落,有的要替死难的亲人收尸安葬。在已经烧成废墟的乔司街上,保庆桥畔,在屠桥庙前,到处可以看到哭着叫着的寻找亲人尸体的人群。那悲惨的哭声,此起彼伏,声震旷野!

七时许,鬼子又乘着卡车,从笕桥机场到来了乔司!鬼子在保庆桥畔,屠桥庙前,平家桥旁,架起机枪,见人就扫射,把回来探家的、寻找亲人尸体的无辜百姓,又射杀了好几百!

请大家在读这份材料时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个字眼:“七时”。“七时”,比昨天正月十九日寇血洗乔司,整整提早了一个小时!

可见,日本鬼子是完全懂得,并完全掌握了“人性”规律的。他知道,失去了亲人的人伤痛,人们是一定会回来探望亲人,收殓亲人的尸体的!

于是他们紧紧地把握了这个时机,实施他们残酷的烧光、杀光、枪光“三光”政策中的又一场血腥的大屠杀!

这一史实,当年仅17岁的学生冯信发是这场大屠杀中的一个幸存者,他的回忆,可以佐证。

冯信发说:“(正月二九日)我挑了两条棉被匆匆忙忙逃命,走过保庆桥(原名麻家寺桥)后,只见桥东崇善寺后面有许多日军正在用火枪放火,只要放几枪房子就烧起来。日军见中国人就开枪。那时我家有5口人,祖父、父亲、母亲、双目失明的外祖母和我。父亲叫我先走,嘱我到镇北永仁庙前等候。”冯信发在《乔司大屠杀目击记》中这样描述道。

“这时候,只见乔司镇上一片火海,东西两头更是烧得通红,枪声密集。不久,祖父、父亲和邻居们也都逃到永仁庙来,只是不见母亲和外祖母。我母亲要先安顿好留在家中的外祖母,慢了一步,落在后边了。我们3人在庙后等了很久,还不见母亲到来。”

冯信发还告诉我们说:第二天(正月二十日)一早,天还没有亮,他就起了床,和父亲商量回去看他的母亲。走了约一里路,碰到一个熟人,叫汪凤珍,她是住在乔司城隍弄里的。父亲问她,有没有看到冯信发的母亲。汪仍说看到过,正月十九日在保庆桥边被日军打死了,当时汪凤珍正在离保庆桥稍远的船上。走过保庆桥,冯信发找到了母亲的尸体。只见母亲的颈部被日军打了一枪,一件棉袄成了血衣。冯信发的父亲说先到家里去看看,再回来料理。他便同父亲一同到家里。幸好他外婆还活着,房子也还在(后来过了3天也被日军烧掉了)。冯信发不敢久留,连忙回到保庆桥,想把母亲的尸体搬到乡下去安葬,不料这时日军又来了,坐着汽车开到乔司镇,一下车见人就开枪,一时步枪、机关枪声大作。他们父子俩无奈,只好急忙离开那里。

据张宝法老先生(已去世)的回忆,也可以佐证日寇在正月二十日的这一暴行:正月二十日的早晨七点左右,鬼子又乘汽车来到乔司,架起机枪,扫射群众。把回乔司街上探家的人又杀掉了好几百。马祖宝兄弟俩虽然昨天逃出,刚回来探家,又被打死了。日寇烧房的范围,扩大到了附近的农村,连续烧杀了三天。乔司街上尸横遍野,血污涂地。

也能证明这一史实的还有:

俞凤根,是日寇血洗乔司的幸存者。当年他母亲抱着他躲在荒坟窟里逃过了劫难。第二天,俞凤根的母亲听到消息,丈夫和另一双儿女被日寇杀害了,她哭着要乡亲们带她去把尸体找回来。可乡亲们告诉她,帮她去抬尸体是应该的,可要她千万别哭,否则被鬼子发现了,大家都会没命的。于是,俞凤根的母亲只得含着热泪,到了旁晚,进了乔司西街――可是,大火已经把尸体所有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根本分不清是谁了!

日寇在乔司街上,乡下农村,附近的大大小小的村庄,连续烧杀了三天!――谁还敢回乔司探亲,谁还敢回乔司收殓自己的亲人的尸体?而且,大部分尸体已经被日寇烧得面目全非了,也没有办法认清自己亲人的尸体!人们只能远远地对着烟雾弥漫着的乔司家乡,遥望着祭奠死难同胞亲人。

据史料记载,日寇在乔司的据点,直到1938年秋,才撤回笕桥日本大本营。以后,日军仍不时地派出兵车,到乔司扫荡。乔司虽然早已荒无人烟了,杀人的日本鬼子还把守着乔司,唯恐剩下一个乔司的“支那人”!这些日本野兽,忠实地执行着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伊始下达的对中国境内“一切危害帝国利益之目标进行打击”的命令。乔司小镇,小镇上每一位手无寸铁的平民,不能老幼妇孺,自然成了他们打击的目标了。

这,为我们解开了这样一个谜团: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被日本鬼子杀害后,一千三百六十名尸体,三年横尸废墟荒野,亲人们不敢回来收尸安葬?为什么1938年被日寇大屠杀后,乔司一直荒无人烟?为什么乔司人对日本鬼子的暴行,经久不忘? 日寇在乔司的大屠杀,给乔司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造成的惨痛是久长的。

乔司镇,位于杭州市东郊。东南有沪杭公路,西是笕桥机场,由杭州笕桥出发,经临平通往海宁、桐乡、嘉兴等地的杭海公路穿越全镇,北面紧靠沪杭铁路干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乔司小镇成为钱塘江北岸的咽喉重镇。

全镇人口约有一万三千余人,镇上居民两千余人,房屋2500余间,其中大厅房73幢。镇上还设有相当规模的学校、文艺社、足球场、公园等公共设施。新兴企业有电气公司及三家茧行,丝绸业已相当发达。全镇还有“九厂”(如俞家车,葛家车等油厂――“车”即是厂意思)“十三当(当铺)”。自东而西,有一条石板路横贯全镇。路两边是两排店面,约有大小店铺三百余家。每天,海宁、桐乡及本县(杭县)四乡民众,车载船摇,肩挑手提,熙熙攘攘,云集乔司,市面非常繁荣。

镇东乔司港畔的乔庵庙,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庙会,香客商户纷纷云集乔司,中西广货,南北食品,山珍海味,丝绸布匹,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各种文娱活动,唱戏的剧团、大马戏团、耍杂技的班子,还有挑书担子的,耍洋片的,玩西洋镜的,比上海的大世界还热闹三分。人称为杭县的“小上海”。

1938年之前,乔司已经是当时中国诸多城镇中一颗璀灿明珠了。

一场日寇的大屠杀,乔司成了一片绝了人烟的荒芜焦土!

据后来调查证实,在场大屠杀中,全乔司镇(包括附近农村)被日寇杀害的同胞达一千三百多人,烧毁房屋七千余间(镇上二千多间),七十多间高墙大院的厅屋也全部化为灰烬。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同胞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为复兴乔司做了很大贡献的方春僧老人在临终前不久,写给乔司文化站站长丁有福的书面回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逃难到塘栖泉庄的)难民稍定喘息,皆倚所盼望亲属归(出)来,有失其亲,有失其丁,有失其爱,此种乱离情景,无不痛心疾首,泣不成声,欲归不得,欲活难能。难群之众,不无仗义之士,自顾家乡一走。逞着月光,绕着小道,迫近乔境,偷偷模模,进入乔司西街,逐渐推进,一望余烟未尽,火光闪闪,只见焦木横陈,断砖残墙,塞满街衢,焦尸断墙,满目皆是,乔司形成一片焦土,高楼大厦,悉化灰烬。(乔司全镇)人影杳无,莫此为甚,一无所询,只得徒手而归,告知难友。如此劫运,杨州七日,加定之屠,仅出其后!”

此后的三年,乔司荒凉得绝了人烟。据当年大胆回乡探望或寻找亲人尸体下落的居民说,数里长街,焦木断垣狼籍,白骨遍地,焚烧后残物破衣碎片随风飞扬,茅草长得比人高。只有枯树残垣上,偶尔有几只乌鸦,发出几声凄怆的长叫。阴森、凄惨、荒凉得真是惨不忍睹!

有人这样描述凄凉情景:“七十年前倭寇侵,民弱国脆遭蹂躏。日寇淫火焚小镇,东庵西殿成火林;恶火烧得中天红,黑烟薰得大地昏。保庆桥畔尸野横,河水殷红白骨沉。千家亲人亡魂冤,万户财产化灰烬。残垣塌墙孤鸟啼,荒坟断径野狗奔。每逢夏日天色暗,星耀荧闪神鬼惊。”

遍野的一堆堆白骨,满街的一根根焦木,漫野的一垛垛断垣残壁,就是一户户乔司居民家毁人亡、妻离子散的真实写照!

现年78岁的老人葛婉春,回忆她二叔惨遭日寇杀害的经过,不禁潜然泪下。

“那年,二叔葛金荣二十多岁,长得十分健壮,在一家酒店帮工做伙计。”她说,“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祖母描述的二叔那英俊的模样:高高的个子,平顶的短发,显得十分精神;鸭蛋形的脸,端正的鼻子,常常露出和善的微笑;大大的眼睛里,透露出办事精干灵秀的神采;平时总穿着一件青布的长衫,很有点大店帐房堂倌的风度:他是镇上有名的美男子。二婶娘沈美英,原是葛家族门中一富户老太太的丫环。人长得漂亮俊秀,聪明、勤劳、能干,不管什么样的饭菜,在她手里,都能做得让人十分可口称心。对老婆婆和丈夫叔十分体贴,妯娌和睦,可称得上是一位心灵手巧的贤妻良母。二叔的小女儿婉茹已经二岁,长得也十分聪明伶俐。虽然家境清贫,但夫勤妻俭,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前些天,风声已经很紧了,老板早早地带领全家逃难去了,留下葛金荣守店。他一向为人本分,对主人更是忠心耿耿,深受老板的赏识。二叔安排妻子女儿跟随老母亲到泰山柴介坞一带逃难去后,仍坚守在店里。尽管前一天(正月十八日)晚上在平家桥一带响过一阵阵密集的枪声,他一点也不惊慌,照旧为主人守店。

“正月十九这天,二叔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落了酒店的排门,正在整理店里的杂务。听到外面枪声大作,人声嘈杂,出门一看,是日本鬼子来了,赶紧进屋想上排门,日本鬼子已经到了门口,火枪口喷出的烈焰,一下子点燃了那木结构的房屋。这样,他与其他的居民一起,也被鬼子用枪押着来到保庆桥边的汽车路上,一排儿坐下。鬼子不让人说话,不准交头接耳,不准东张西望。一会儿,被日本佬用刺刀押来的人越来越多了,黑压压的一片。

“据目击者陈叔诚回忆说:当时,人群中的葛金荣预感到情况不妙,趁鬼子忙于对付刚押来的人,突然跑出人群往荒野逃奔。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了日本鬼子的一阵骚动,鬼子们边追边喊边开枪射击。没跑出200米,就被鬼子的枪击中了,应声倒在地下。日本鬼子把葛金荣的尸体拖回来,并把头割下来,放在路边,警告别人不准行动。”

“谁知二叔第二天就这样身首异处,残酷地被日寇枪杀了!”葛婉春老人含着泪说,“二婶娘美英,一个妇道人家,对她的打击是够大的了:生不能见丈夫最后一面,死后不能让丈夫的尸骨安然入土。悔恨交加,茶饭不思。后来,终因贫病交加,生计又没了着落,不得不改嫁走了。留下的孤女婉茹,先由祖母管着,后来,生病无钱医治,不到五岁,小婉茹也离开了人世!”

像葛金荣这样,被日寇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在乔司镇上又何止一家!

现在区工商局工作的干部周永泉告诉人们说:他的祖父是当年乔司西街大仁堂药店老板,叫周桔香,全家被日寇杀害,仅留下他这个孤儿……

现在已经退休的乔司粮站老站长徐仁元说,他的父亲被日寇杀害时,他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李厚耕老先生的叔父,当年是乔司裕和米行老板,乔司电灯公司、乔司运输公司、杭海汽车公司的董事。戊寅惨案这一天,也被日寇屠杀在保庆桥畔。

……

是的,堆堆白骨,垛垛残垣,根根焦木――这就是历史的见证哪! 到1940年后,人们才敢回荒芜了三年的乔司。

1941年,民间人士方寿僧(俗名方小和尚)老先生贴出告示,呼请逃难在外地的乔司人回乡,清理废墟,在废墟上造房开店,复兴乔司街道,重振家园。开始兴建的大多是草房。一年多时间,逐渐店铺林立,乔司又热闹起来了。外地客商也接踵而来。 那个时候,人们在街头脑巷尾,田边地角,只要随便一挖下去,就能挖出一块块一根根白骨来。面对死难亲人的白骨,大伙觉得不能让同胞的尸骨,就这样暴露在荒野里、街面上、田畈中。这些白骨,可能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邻居,或者是到乔司做生意的外乡人。

于是,方寿僧等人又发动大家把这些白骨收集起来。有的是乡民们自动收拾的,有是方寿僧老先生出资收买的。这些尸骨,一寸一寸、一节一节收起来,最后汇总时,整整装满了两口大七石缸(一“石”重120斤)。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遗骨仍然散落在各地,有的被野狗吞食了,有的深埋在河底了,也许有的已经成了灰烬了:收集起来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1942年后,日军派遣日伪汉奸“杭建大队”及“自卫大队”(均系中国人)驻扎乔司。人心稍有稳定。

方寿僧、李厚耕、高怀孙、唐志钝四人,又自己出钱,为这些尸骨建了一座公墓。因1938年系农历“戊寅”年,遂起名为“戊寅公墓”。就建在保庆桥畔的当年的汽车站附近,俗称“千人坑”。

方寿僧在他晚年的回忆中这样说:“春去夏来,秋过冬尽,乔司零落荒垢,在此期间,街道荆棘丛生,零星残骨,遍地皆有,予不忍之心,收集头颅残骨,化去铜元一千六百个,整顿安葬,树碑立传,亲书戊寅公墓四字(戊寅公 墓),留此血腥痕踪,永垂不朽。”――这里特别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当年的墓碑,按照民间习俗,是直书的。为了避嫌,方老先生特地把墓碑写成“戊寅公 墓”的式样,即在直书的“公”和“墓”之间空开几个字的位置,使人初一看,前三个字似乎是一个人名字,仿佛是普通墓地,以掩日寇耳目,免遭祸殃。方老先生的一番深意,令人感叹!

日军无条件投降后的1946年农历正月十九,乔司人第一次自发举行“悼念乔司遇难同胞八周年追悼大会”。参加追悼大会的有乔司的机关团体、学校师生和大批死难者的家属子孙。还让和尚颂经念佛,道士拜忏放焰口(一种道教的祭奠仪式),以示超度亡魂。是日,墓地周围,哀乐四起,白烛熊熊,香烟缭绕,银锭飘飘,人群绰绰,甚为悲壮。来祭悼的人群,站满了墓地,连四周的路口,附近的桑树地里,也挤满了手持香烛的祭悼人群。悼念活动由早上一直延续到深夜。

以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九,人们都来此千人坑前,自发地进行悼念活动。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解放以后,千人坑经过几次修缮,墓碑“戊寅公墓”由直书改为横书。现墓高一点八米,直径四米。并修筑石碑墓亭,刻碑题字,让人们永远吊唁,铭记历史教训。

1994年,在乔司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在惨案中劫后余生的老人发起,再度筹资修复公墓,重新树碑,以余杭市人民政府的名义重撰碑文。

碑前正文为:“戊寅惨案纪念碑”。

碑后撰文是: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七日(戊寅后正月十八),日军遭国民党六十二师爱国将士袭击后,于次日八时许,突增兵包围乔司,封锁路口,放火烧房,对无辜的群众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延续三天,乔司被烧成灰烬,遇难同胞达一千三百六十余人。保庆桥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乔司大屠杀惨案’。

“一九四一年,当地医师方寿僧等人,筹资收殓无主遗骨,筑坟树碑,碑书‘戊寅公墓’四字。

“一九八三年,余杭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县级重点(纪念地)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在乔司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热心人士发起,再度筹资修复公墓,并重新撰文立碑,供人凭吊,以示后人。”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为了保存这一日寇暴虐的罪证,让年轻的一代永远铭记这最可怕最黑暗的历史一页,牢记他们的父辈、祖辈所遭受的耻辱和残杀,从而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以来,乔司镇上的老人们十几次地自发筹款维修公墓。从土坟到水泥坟,建碑筑亭,直至加了围墙。例如终生靠打铁为生的褚祖福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把节余的一万元钱投到了这里!

这些老人是:方春僧、李厚耕、褚祖福、高怀荪、唐志纯、陈季实、董祖兴、王美凤……

还有,一生为公墓奔走呼号的已经退休的乔司文化站老站长丁有福,他为修缮墓地、修建碑亭围墙,收集戊寅惨案资料,采访流散到各地的戊寅惨案的目击者,汇编戊寅惨案的资料,组建与戊寅惨案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现在报告团的成员已经大多去世)……做了大量工作。今天,有关乔司戊寅惨案的部分原始资料能比较完整地保留,得归功于丁有福先生!

1983年,戊寅公墓”被列为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余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余杭撤市设区后列为杭州市第77序列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原戊寅公墓纪念堂(后因乔司统一规划时拆毁)的墙上,有李厚耕老先生在1940年写的这样一首诗:“八年幽恨溢山河,满眼乔司劫后灰,妻离子散震天嚎,家破人亡动地哀。”它将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

正月十九这个日子,是乔司人民祭扫“戊寅公墓”的日子。这个日子将牢牢地铭刻在乔司人的记忆里!

铭记这个日子的,不仅仅是乔司人,也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日本人,还有当年在这里虐杀乔司人的日军士兵!――本文开头,在“戊寅公墓”前拍忏悔照的那个日本老兵就是!

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再摘录一封信件。这封信是一位多次到过中国,三次到乔司采访戊寅惨案史实,并在祭悼“戊寅公墓”的挽联上题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日本《朝日新闻》社资深记者本多胜一写给乔司镇文化站站长丁有福的。信件的全文如下: 此次我来华采访,受到了各地方先生们的多方关照,在诸位的大力协助下,我的采访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对此,我由衷地表示感谢。

关于今后的计划,我准备这次回国后,采访一些1937年当时作为侵略军到过中国的老士兵,让他们坦白地讲出自己当年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另外,收集一些阵亡士兵的日记,然后,同这次采访的内容一并,发表报告文学。这项工作需要一些时间,文章见报后,一定赠送给各位。

我从事的这项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要向日本人民揭露侵略的真相。在西德、意大利,是人民站起来自己揭露侵略战争,惩办战犯。但是,在日本,战犯并没有受到人民的审判。一些主要的战犯至今还活着,安然无恙(东京审判不是日本人民的审判)。我认为这是全世界的一大耻辱。所以,我要尽自己的力量,来减少这种耻辱,并将这项工作坚持到底。

但是,由于这项工作记录了历史的真相,就其结果而言,我坚信将对日中友好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在了解历史真相基础之上的友好,才是真正的友好。在日本,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为了击退这股势力,有必要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

《朝日新闻》社 本多胜一 1985年元旦

为了铭记历史,不忘耻辱,减少耻辱,真诚的日本人在这样做了,许多当年遭受耻辱的乔司老人们坚持着这样做了,像丁有福这样的基层干部这样做了。

我们,当然也应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 (1)在这次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阅了有关人士提供的大量原始资料。因时间久远,记录的版本不同,事实略有出入,特进行了甄别考证,取其精华,弃其相悖,进行了适当的修正。

(2)览于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戊寅惨案的史实与给乔司人民带来的灾难以警示后人,许多资料没有收入本文。

(3)感谢丁有福先生及提供资料的所有人士,并对你们所做的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

(4)有的资料不幸已经失落,例如丁有福先生等人收集的乔司大屠杀中1360多人的遇难者名单。深表惋惜。

(5)收集整理本文的主要参考材料是:

1、《古镇血泪》 作者 沈群美

2、《乔司大屠杀――关于1938年戊寅惨案的历史性透视》 作者 胡建伟 夏莲 袁明华

3、《千人坑――日本侵略军屠杀乔司人民纪实》1985年6月24日中共余杭县委党史办公室整理

4、《乔司血泪仇》 作者 张长工

5、《乔司大屠杀――“戊寅惨案”五十七年祭》 作者 钱翔莲

6、《戊寅记忆――乔司大屠杀67周年祭》 作者 金戈 周锋

7、 方春僧老先生临终前写给丁有福先生的回忆笔录

8、《用我的纪录片讲述“乔司大屠杀”》 作者 朱黎晶

9、《戊寅惨案》(手工书写的原始笔录本) 作者 李厚耕

10、日本《朝日新闻》社资深记者本多胜一给丁有福先生的两封亲笔信

11、葛婉春老人对葛金荣遇难的回忆(口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