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给父亲迁墓,碑文怎么写(跪求精炼墓志铭)?

2023-02-09 20:42:0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给父亲迁墓,碑文怎么写(跪求精炼墓志铭)?

老乡,你最好还是去找那些专门帮人写殡葬文书的老人家写吧,我们太年轻了,写不出太好的东西,下面的东西你自己看着修改吧: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二、祖父90岁仙逝,诚求碑文对联,最好是藏头碑文,谢谢?

生养忠良高寿盈福地

瑜洁传家享誉乐洞天

----用心原创,愿如所求

三、给奶奶爷爷立碑怎么写?

给奶奶爷爷立碑这样写。

首先是一块碑的最上正面的位置写一大的“奠”字,然后在奠字下面字体小些写“故显祖”,往下就分男左女右写爷爷是考某某某,奶奶是妣某某某。

最后左下角写立碑出资人姓名,右下角写立碑日期。

碑的背后可以写逝者的出生年,月,日。这样一块碑文就完成了。

1、首先购买一块大一点的墓碑。

2、其次在墓碑上面写下碑文:明XX世祖(右边写)考(祖父的名字),(左边并列写)妣(祖母的名字)之墓,字略小,考为祖父,妣为祖母。

3、然后在下面写上孙子辈的所有人员名字。

4、最后将墓碑进行打整即可。

在石碑上先写爷爷奶奶(姓名)之墓,后在右下角写孙子(女)XX年月日清明敬立。

四、请问对女老人碑文的竖额该怎么写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依次从右往左竖着写。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基本上你这个可以按照二楼的写,只是中间的一般习惯于这么称女性“妣考X氏CC老孺人之墓”x为姓,cc为名。

这与立碑人的身份有关。若是老女人的子女为之立碑,则书“X门故显妣X氏XX之墓”。解释:第一个“X”为老女人丈夫之姓,第二个“X”为老女人自己之姓,“XX”为老女人名字。若是老女人孙子辈的人为之立碑,则书“X门故祖母X氏XX之墓”。

五、现代老年人谁书法好

老人苦练百年书法,从不敢称书法家,网友:100个丑书家也比不上

中国书法在古代是文人的象征,而到了现代似乎变成了老年人才会进行的活动,一些年轻人写书法的有但是不多,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现代的书法家简直不能看,也只有一些老一辈书法家的作品能够入眼了,其中就包括这个104岁的老人。他的书法可以媲美一些古代的大家,但是他却一直很谦虚。

而这个老人的来头不小,他是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作协主席,横跨革命与文学两个领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形象了一代代的文学家。他就是马识途,,一个让世人都惊叹的传奇艺术家。作为一个老艺术家,他始终以作品立身,从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炒作,踏踏实实的搞文学创作。

他出版了多个小说,大多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马先生的文笔辛辣,观点独到,很受民众的喜爱。主席如今已经104岁了,他苦练书法将近百年的时间,从小的时候受到家庭的熏陶,小小年纪就能写出一张像样的书法,天赋卓越,而他最喜欢的就是临摹碑文。

在老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有碑文的端庄大方感,古拙中透着灵巧,老人临摹碑文90多个年头,对于碑文的理解,他敢说第二恐怕没有人敢承认是第一吧?但是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却很少自称是书法家,他认为自己的书法不过才学到了皮毛而已,不能称家。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启功老先生,也是书法水平很高,同样的也不自称书法家。

六、93岁老人去逝都说是喜事要写这篇作文怎么写法?

95岁老人刘德林,迎娶了比自己小28岁的“后老伴”王瑞珍!两位老人的爱情故事在万柳塘社区传为佳话。

听到这样的事儿,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两位老人肯定是在一起搭伙过,3月25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后得知,二老不但到婚姻登记处领了结婚证,而且,老头还把自己的房子更名给了“后老伴”!

相识之前

两人都是丧偶老人

10年前,刘德林老人85岁,老伴去世已经5年,一直自己过。刘老虽然清瘦一些,但身体不错,没什么病。

王瑞珍呢,原配爱人意外去世后,就从丹东老家来到沈阳打工,王瑞珍特别勤快,会做饭,尤其是面食做得特别好。王瑞珍在沈阳不少大工厂的食堂做过饭,后来在农科院的浴池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常来洗浴的一个人跟王瑞珍聊起了再婚的事:“你这么年轻,肯定还得再找啊?”王瑞珍觉得也是,毕竟一个人这么过下去也不是回事。

后来,这位好心人把刘德林带来。王瑞珍说:“第一次见面时,觉得这老头很精神,就是人瘦点。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很有共同语言,没感觉到年龄上有很大差距。”说着,王瑞珍脸上泛起了一丝羞涩。

相差28岁

曾担心被人笑话

当时,王瑞珍不到60岁,刘德林已年过八旬。“一进他的家,简直下不去脚,家里乱不说,连吃的东西都不爱做。”王瑞珍勤快,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还给刘德林做可口的饭菜,刘德林好久没感受到这种家的温暖,非常真诚地希望王瑞珍能留下来。

两位老人有了感情,但要在一起,得征求儿女的意见才行,最主要的是两人年龄相差28岁,“都是差一辈的人了”。王瑞珍没有孩子,刘德林有五个孩子,大儿子已经去世,其他的儿女刚开始听说这件事,还特意开了个家庭会议,一致反对这桩婚事,毕竟老父亲都85岁,再找一个小28岁的后老伴,比儿女年龄都小,让人笑话啊?

儿女们当时礼貌性地劝王瑞珍:“王姨啊,我爸最多再活3年,您这么年轻,完全可以找一个年龄相当的。”

相濡以沫

比原配感情都好

刘德林很理解儿女们的担心,毕竟自己年龄大容易上当,怕不知根知底。但他对自己的判断也很有信心:“我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让生活更有质量,更幸福。”

于是,王瑞珍搬过来,照顾着刘德林。小家庭很快有了过日子的气息,刘德林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喜欢看书看报,两人经常讨论报纸上的新闻,邻居们常常隔着门听到屋里的阵阵笑声。

一晃就是十年。说起共同在一起的生活,王瑞珍用“比原配感情都好”来形容。因为无微不至的照顾,已经当上太爷的刘德林成为小区寿星。儿女们跟王瑞珍处得跟一家人一样,经常来看老两口。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