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艺术特点是什么?
一、元代艺术特点是什么?
元朝的思想上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在民族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例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等。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
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凭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
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其中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二、古常道观介绍?
古常道观,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观。天师洞的内山门,与三清大殿、黄帝殿布置在中部线上。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
三、古碑文恢复方法?
第一种:把原来的墓碑上的碑文打磨掉,再将其敲碎填补墓坑。
第二种:将原来的墓碑整体天目墓坑,或填入新墓地做基底。
第三种:将原来的墓碑打碎或整体沉入江河或大海里。
大家最好谨慎处理旧的墓碑,以防有什么忌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元代古蒙古部落介绍?
元代谷蒙古部落位于北京延庆县大榆树镇新宝庄村,距离延庆城区3公里,距离八达岭长城5公里,元代谷包括了著名的“长城榆岭烽火台遗址”,在观光平台上,可远眺八达岭长城。元代谷原始生态风景区观光全长3公里,总占地面积500余亩,总体为东西走向。谷底最宽约50——60米,最窄约2米,采取石阶步行方式通行。元代谷顶底高度在100——300米之间,山谷两岸谷坡陡直,坡度一般在50——80度,部分坡度直立在90度以上。
元代谷蒙古部落由原始植被、原始山谷、峭壁、山峰、野生动物、小溪、土雕、蒙古包等众多景观组成。谷里各种各样的树和山谷形成了千奇百怪,形状各异的景色。这里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生态植被,集中了野生杨树、山楂树、酸枣树、梨树、槐树、杏树、核桃树等近百个品种的野生植物,各类野生树木合计约15000余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目前延庆地区原始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自然生态山谷。 目前营业的项目有餐饮、游览、住宿、钓鱼、滑沙、射箭、摸鱼、采摘、篝火、野营、开心农场。
五、古元代表作?
古元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代表作品有《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
六、元代服饰的特点是什么?
元代服饰以沿袭唐装和宋装的宫廷服饰为主,以简洁自然、精致细密为特点。
元代女装以缩口、露背的长袍为主,丝带系在腰间,头戴绣有鸟兽图案的高冠,有的还用玉串、鹿角饰于头戴之上。
男装则以宽大的长袍为服装,头带绣有花纹折扇,袖小的披肩也有半截袖,下穿一条长裤、浅色的细布乐鞋。
七、元代民窑古碗鉴别?
1、大白碗的卵白釉是以釉色的特征命名的,这种釉色的主色调是呈白度不高而呈木光的乳白,其间微微闪青,有些像鸭蛋皮的颜色,釉汁的表面特征是细润而匀净,没有或很少有杂质呈现。基本上不开片,但不排除有很小的局部开片。
2、胎土是使用江西特有的麻仓土,经过二元配方,烧成的瓷胎质地很白,致密。
3.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
八、雍古在元代是什么?
元时人姓。雍古即汪古(397),系元时部落,以部为氏(57)。
九、元代冰裂纹古碗特征?
冰裂纹瓷器是汉族传统名瓷。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
"冰裂纹",也就是开片,又叫断纹瓷,是古代龙哥窑顶级开片-冰裂纹(纹片有立体层次感)泉青瓷中的一个品种,因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之。在哥窑的各种釉裂纹片中,"冰裂纹"排名首位,素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因其在烧制过程中的独特开裂,展示出无限的自然美。可惜的是,烧制"冰裂纹"的工艺在宋代后失传了。
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因有二: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开片釉,作为瓷器的哥窑冰裂纹恢复者-叶小春一种特殊装饰。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开片据裂纹稀密和图形不同分别称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十、元代玉壶春瓶特点是什么?
1、制造工艺:玉壶春瓶造型是有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成观赏性的陈设瓷器,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典型器形之一。
2、造型特点:元代瓷器造型太多较为厚重质朴,主要表现在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壹及盘、碗等一般器物,面瓶、高足碗等器物有的也相当精致剔透。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酒具、明器外,产品主要是外销,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人群的需要。
3、纹饰特征:元代的青花瓷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纹饰布局都非常美现,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