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蔡伯喈?
一、琵琶记蔡伯喈?
蔡伯喈是《琵琶记》中的角色。
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丈夫。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
二、琶琵记蔡伯喈为什么不忠不孝?
作者高明在《琵琶记》中一改前人对主人公蔡伯喈“弃亲背妇”形象的认识,塑造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力图为蔡伯喈平反,宣扬忠孝节义。
然而,当蔡伯喈完全依据伦理纲常准则去尽忠尽孝时,其父母却因为得不到儿子的赡养冻馁而死,使得蔡伯喈落入“不孝”的窘境。
蔡伯喈的行为与其孝道愿望的矛盾冲突,究其根本,实际上就是伦理纲常本身的矛盾冲突,即“三纲”与“五常”自身的矛盾冲突。本文欲通过对蔡伯喈形象的分析,使人们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了解封建伦理纲常与公众生活之间的矛盾,并揭示出导致主人公“不孝”悲剧的潜在原因。
三、郭林宗至汝南全文赏析?
《郭林宗至汝南》
原文: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赏析: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车子尚未停稳,车铃声还在响,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他竟然盘桓整天,还连续住了两夜。旁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叔度如同广阔深沉的湖泊,既不会因澄清而清澈,也不会因搅扰而浑浊。他的气度之深广,难以测量啊!”
四、《琵琶记》里面的蔡伯喈原是东汉文学家蔡邕吗?
应该不是《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著名文人。但在民间传说中,蔡伯喈只是借用历史人物之名。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五、郭林宗发现了哪位人才?
郭林宗发现了一位名叫李明的人才。李明是一位年轻有才华的艺术家,他在绘画和雕塑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创造力。
郭林宗被李明的作品所吸引,认为他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表达能力。郭林宗决定资助李明的艺术创作,并将他介绍给了艺术界的重要人士。李明的作品逐渐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成为了艺术界的新星。郭林宗的发现为李明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也为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求后汉书,郭林宗传译文?
郭太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家中世代贫 贱。从小死了父亲,母亲想让他到县衙裹去供 职。林宗说:“大丈夫怎么能去做这样低贱的差 事呢?”于是就辞别母亲。到成皋屈伯彦那裹学 习,三年学成,博通古代典籍。他善于议论,声 音华美。于是到洛阳云游。头一次去拜见河南尹 李膺,李膺大感惊奇,很快就和他亲密无间,他 因此而名震京师。后来林宗回故乡,官员舆儒生 们一直送他到黄河边上,车子有几千辆。林宗只 跟李膺乘船渡河,送行的众人远远望去,觉得他 们如同神仙一般。 司徒黄琼征召他,太常赵典以有道科荐举 他。有人劝林宗出来做官,他回答说:“我夜间 观察天象,白天考察人事,上天所要废弃的东 西,是不可以去支持的。”于是一概不去应召。 林宗生性善于知人,喜爱勉励引导士人。他身高 八尺,容貌魁伟,身着宽衣大带,周游州郡列 国。曾在陈梁一带行路时遇雨,所戴头巾因淋 湿下垂,于是当时的士人便也故意把头巾折下一 角,称之为“林宗巾”。他就是如此被人仰慕。 有人问汝南范滂:“郭林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范滂回答:“隐居而不放弃侍奉父母,保持操守 而不断绝与世俗人来往,天子不能把他作为臣 仆,诸侯不能把他作为同党,我不知道别的了。” 后来遇上给母亲办丧事,有大孝的名声。林宗善 于品评人物,却不发刚直激烈的言论,所以宦官 当政而未受迫害。赶到发生了党锢之祸,有名望 的人士大多遭到迫害,惟有林宗和汝南袁闳得 以幸免。后来他就闭门教书,弟子有上千人。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 害,林宗到郊外哭祭,极为悲痛。接着叹息道: “‘贤人去世,国家危困’。‘眼看乌鸦就要止栖, 不知能落到谁家的屋顶上,啊。” 第二年春天,在家中去世,当年四十二岁。 四方的士人有一千多,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和 他意气相投者共同为他刻石立碑,蔡邕为他撰写 了碑文,过后他对涿郡卢植说:“我写过的碑文 很多,都因有谀美之辞而感到羞惭,只有这郭有 道碑于心无愧啊。” 经他夸赞荐举的士人,结果证明一如他的品 评。后来有些好事的人,便对他的事添枝加叶, 因此大多言辞夸张而荒诞不经,有点类似占卜相 面之书了。如今记下他那些显著而有事实依据的 事,著录在本篇末尾。 左原,是陈留人。在郡内作学生时,因违犯 规矩被除名。林宗曾在路上碰到他,为他摆酒菜 宽慰他。对他说: “从前颜涿聚是梁甫的大盗, 段干木是晋国的马贩子,后来成为齐国的忠臣, 魏国的著名贤士。蘧瑗、颜回尚且不能超过他 们,何况其他人呢?千万不要因此怀恨,检查自 己就是了。”左原听取了他的劝说而离去。有人 指责林宗不和恶人断绝来往,他回答说:“一个 人如果不好的话,对他过分憎恶,便会促使他作 乱。”后来左原忽然又怀忿恨,结伙要去报复其 他学生。那天林宗正好在学校,左原惭愧违背了 以前的许诺,于是就离去。后来逭事传了出去, 众人都对林宗感到惭愧佩服。
七、郭林宗至汝南告诉一个什么道理?
郭林宗至汝南告诉了我们袁奉高的才德虽然清高,但并不如叔度的坚定。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在东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郭泰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主要首领之一,他还以不愿就官府的征召而名著于世。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车子尚未停稳,车铃声还在响,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他竟然盘桓整天,还连续住了两夜。旁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叔度如同广阔深沉的湖泊,既不会因澄清而清澈,也不会因搅扰而浑浊。他的气度之深广,难以测量啊!”
八、郭林宗在世说新语中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批评陈元方在为父守丧期间,行为不规。
规箴第十之三、元方父丧
(原文)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译)陈元方(陈纪)父亲去世后,哀痛哭泣,形消骨立。他妈妈怜惜儿子,就悄悄地把织有锦纹的被子披在他身上。郭林宗来吊唁时看到了,就对陈元方说:“你是天下的俊杰,四面八方的人都以你为楷模,为什么在父丧期间,披着彩被呢?孔子说:‘穿着锦衣,吃着稻米,你会安心吗?’我不赞成这样!”说罢挥袖而去。此后一百多天都没有宾客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