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保护龙门石窟的意义?

2023-01-24 07:36:0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保护龙门石窟的意义?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们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三、给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碑写几句话怎么写?

在河北易县境内的太行山巍巍群峰之中,有一座历史名山。因其酷似狼牙,直刺青天,故名“狼牙山”。然而,让狼牙山名垂共和国历史的,不因其“形”,而因其“神”。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座山的主峰棋盘陀上,诞生了一个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狼牙山五勇士”(又称“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9月25日,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为了掩护当地干部群众及主力部队的转移,五位八路军战士在班长马宝玉带领下,毅然将敌人引至三面峭壁悬崖的棋盘陀上。面对步步逼近、成群结队的敌军,他们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从狼牙山巅纵身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在坠落过程中,因被岩石中长出的树木挂住,虽身负重伤但幸免于难。为了纪念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根据党中央指示,1941年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发布了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训令》,决定“在烈士牺牲的地点建纪念碑,并命名为狼牙山三烈士碑”。此碑于第二年7月建成。1943年9月,纪念碑因遭日军山炮轰击而被毁。1959年,易县人民委员会在棋盘陀再建纪念塔,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2015年,易县县委对纪念塔进行了整体修复与亮化。

纪念塔底座3.06米,塔身五层,呈正五边形。塔身呈乳白色,高21.5米;塔身上部镶嵌着“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身下部呈军旗形,镶嵌着汉白玉的五勇士半身浮雕像。浮雕下镌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五人奉命掩护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群众突围,与日伪军2500之众激战五小时击退四次冲锋,弹尽路绝,宁死不屈,英勇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

五勇士不朽丰碑永存!

中共易县县委2015年9月3日志

纪念碑文是对革命历史的重温,碑文虽短,但事实如山。

1941年8月至10月,日伪军7万余人对我晋察冀边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狼牙山共有5陀36峰,山中密布着无数千奇百怪的天然洞穴,是个藏兵卧马的好地方。为躲避敌军的疯狂“扫荡”,并利用险要地形开展对敌斗争,我军数千官兵和数万群众在这里藏身。9月23日凌晨,日军开始向狼牙山进发,中午时分抵达山脚。而此时,留在狼牙山的我军部队人数并不多,但有党政机关、游击队和群众三四万人,急需组织突围。这一重任交给了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24日晚,一团组织干部群众和主力部队在夜色掩护下开始转移,担任掩护任务的是该团七连指战员。25日凌晨三、四点,掩护任务基本完成,七连开始撤离,留机枪组与二排六班继续掩护作战。到了清晨,日军向狼牙山发动进攻。五战士的手榴弹与地雷加上机枪组的火力,让敌人误以为我军主力仍在山上,敌军大部被吸引上山。但机枪组子弹有限,在打完子弹后也撤退了。为了不暴露我军主力部队及干部群众的转移路线并拖住敌军,五战士决意将敌人引向狼牙山山顶。最终,在弹药用尽、石块砸光、无路可退、无障可凭、无法应战的情况下,五壮士誓不以革命之躯见辱倭寇,将所带枪支毁坏,纵身跳下悬崖。狼牙山战斗结束。

跳崖后,葛振林头部、腿部受伤,宋学义摔折了腰。两人凭借求生的本能和顽强的毅力,艰难地爬上悬崖,巧遇在撤退中与大部队走散、在山洞中躲避日军的地方干部――易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余药夫。三人相互搀扶,来到当地的一个道观。经道士李元忠的救助,葛振林、宋学义于第二天下午回到一团驻地。

狼牙山群峰为证,狼牙山群众为证,五勇士的事迹不容质疑与诋毁。尊重历史,就要尊重英雄。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国人民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

纪念碑文是对革命精神的唤醒,碑文虽短,但精神永存。

五勇士誓死抗日的壮举,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高尚品质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198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聂荣臻饱含深情地写道:五勇士“忠于革命忠于理想而彻底献身的壮举,在侵略者面前忠于祖国的伟大民族气节,为顾全大局而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品德,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认真学习!”今天,我们敬读碑文,就是要学习英雄,传承英雄精神。

学习五勇士忠于革命、忠于理想的献身精神。五勇士都是苦孩子出身,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家仇与国恨淬炼了他们参加革命的理想:打跑侵略者、让天下的穷苦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有人曾经问过宋学义:“你们毕竟才5个人,面对数千名凶残至极的日寇,真的不怕吗?”宋学义不假思索地回答:“当时我们满脑子只想着完成任务,个个都杀红了眼,哪怕是死也要捞上几个鬼子,还有啥怕的!”话虽质朴,表达的却是五勇士对革命与理想的忠诚。

学习五勇士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高尚品德。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五勇士完全有生的希望。棋盘陀上有两条小路,一条通往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这是一条“活”路;一条通往棋盘陀的顶峰,这是一条“绝”路。按照原定计划,五勇士可以追随大部队边打边撤,而且连绵的群山也能为他们提供可藏身之地。然而,五勇士的高尚之处就在于:为了不暴露转移的干部群众、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他们主动选择了“绝”路。这种顾全大局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源于五勇士对革命与理想的忠诚,对使命与责任的担当。

学习五勇士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民族气节,就是一个民族的“傲骨”,是决定一个民族薪火相传、代代存续的精神脊梁。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了“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口号。抱定这一决心,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不惜以身殉国。狼牙山五勇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有这样的好战士,何愁抗日战争不能胜利!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精神与气节,何愁我们民族不胜利!

狼牙山五勇士精神永存!中华民族永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