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韩愈何时写荔子碑?

2024-12-29 22:41:4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韩愈何时写荔子碑?

“荔子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后三年,柳州市民于罗池旁建立庙宇(时称罗池庙即今柳侯祠)以缅怀祭祀柳子在当地的政绩。次年春,韩愈于京师长安闻讯,欣然命笔撰写了《柳州罗池庙碑》一文以悼念亡友柳宗元。碑文附作《迎享送神诗》(即荔子碑文)。这首诗仿《楚辞·九歌》体而成,配以乐曲以为柳州人士祭祀时迎神送神(柳子菩萨)歌之。

二、苏东坡何时写荔子碑?

应该是在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所写。

三、颜家庙碑原文今译?

颜家庙碑是北魏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写的碑文,原文如下:天道开泰,地利人和。唐高祖,神武皇帝,凭祚建基,三十年,一统天下,功德既著,革命有常。至于孝文皇帝,承平太庙,灵运纂承,绍兴之业,丰熙之绩,遐迩著闻。

而亲征辽东,麟趾追风,振憾万里,威加四海。文翰绝妙,武略超群。四海谐声,八方咸泰。今译文如下:当天道开泰,地利人和之际,唐高祖神武皇帝凭借祖宗之荫,建立基业,三十年间统一天下,功绩显赫,革命有度。

孝文皇帝承平太庙,灵运荐继,绍兴之业,丰熙之绩,名扬遐迩。

而且亲征辽东,麟趾追风,振奋万里,威震四海。

其文化才华绝妙,武略超群,四海和声,八方同泰。

四、杭州梅花碑碑文?

梅花碑碑面的梅石画占据了大半碑面,而文字和印章,风化厉害导致看不清楚。

原梅花碑在十年动乱中被砸,碎片下落不明。因当年乾隆六次南巡两次来杭看梅花碑,十分喜欢而带走了梅花碑(留在原地的是摹制的)。为修复,杭州工匠去京城拓本复制,画面梅和石油然,文字模糊不清。

梅花碑所在宅院最早是南宋德寿宫,明代是管理税务的衙门。梅花碑立于议事厅南,议事厅有“梅石双清”提额。

石碑画梅花和石头,是明代画家蓝瑛和孙𫟼的作品。

我小时候就居住在梅花碑附近,我母亲说,每天路过梅石园看一眼碑画,突然一夜间成碎片了。

1988年杭州政府重建梅石园,为找碑石大费周折,到2009年梅石碑重现。

五、中华世纪碑碑文?

1999年12月31日“中华世纪坛”碑揭幕

1999年12月31日23时49分,“中华世纪坛”碑揭幕。红色幕布揭下后,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石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华世纪坛”题词碑位于世纪坛最南端入口处,是一块长9米、高1.6米、重34.6吨的碑石。碑石以花岗岩为基座,以汉白玉为碑身,正面是江泽民题写的“中华世纪坛”五个金色大字,背面镂刻着“中华世纪坛序”。

“中华世纪坛序”是由发起并创意建设世纪坛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华世纪坛组委会副主任朱相远撰写的。这篇283个字的短文,概括介绍了世纪坛各部分的深刻寓意和中华民族的荣辱沉浮。

1998年11月动工的中华世纪坛被中国媒体形容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端,介于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之间,占地4.5公顷,坐北朝南,北靠玉渊潭,南与北京西客站相望。

中华世纪坛建筑面积达3公顷半,分为坛体、时空探针、圣火广场、青铜甬道、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部分。

世纪坛最南面的入口处,横立着一块长9公尺、高1.05公尺、重约35吨、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汉白玉碑,上面就刻着江泽民题的“中华世纪坛”五个大字。

碑的北侧,是一个比地面低一公尺、直径达35公尺的下沉式圆形广场。广场中心是一方形圣火台。以后将用陕西输到北京的天然气永远点燃着“圣火”,表示中华文明永不熄灭。

圆形广场两侧还有两道流水,象征长江与黄河。

再往北走,是一条长270公尺、宽15公尺的地面甬道。

正中还嵌上一条3公尺宽的青铜道,雕刻着5000道纪年历史,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

浮雕上还有细流,寓意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

高39公尺的主体建筑,在视线上呈现一个从凹到平而凸的过程。设计者的用意是让人有一种腾升之感。

圆形主体建筑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三层,直径85公尺,有固定的回廊和旋转的坛面,向正南面倾斜。

旋转的坛体重3200吨,据介绍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旋转坛体。

世纪坛上,有一个直径14公尺的圆形表演台,可作文艺、歌舞、交响乐等大型露天演出。而斜面上的台阶,则成为观众看台,可容纳近千人。

世纪坛的主体,可每小时转一周,称作“乾”,代表天。两侧静止的回廊则叫做“坤”,代表地。

世纪坛是以古代的“晷”(音gui3,古代观察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为原型设计的。

旋转坛上耸立着一根27.6公尺高、17吨重的巨大“时空探针”,和水平面呈45度角,斜指青天。

“中华世纪坛序”: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育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尽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烽火硝烟,江山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又绿神州,华夏沐朝阳。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

世纪交汇,万众敬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不忘。

六、柳州柳侯祠国宝级荔子碑是原碑吗?

柳州柳侯祠内保存着一块被称为“国宝级荔子碑”的石碑,据考证应是明代中期所刻。该碑题材为荔枝栽培及使用方法的说明文,对于了解南方地区农业历史和民俗文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于这块石碑是否原物,目前仍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在现存的“国宝级荔子碑”上加工处理过程与明代技术不符,并且在雕刻风格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在该石柱下发掘时还曾经发现过两个龛口,其中一个已损毁。因此他们认为,“国宝级荔子碑”实际上是由多块不同年代、风格和质量的石材组成而成的拼凑品。

尽管如此,“国宝级荔子碑”作为柳侯祠中保存最完好、内容最详实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独特文物之一,其历史及学术价值无可置疑,并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之中。

七、九一八纪念碑碑文?

沈阳9.18纪念碑碑文写的内容如下: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这一天起,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件件灭绝人寰的惨案,创下了一个个令整个人类至今毛骨悚然的罪恶记录。从这一天起,华夏儿女经受了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整个中华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凌辱。”在博物馆序厅的长明灯周遭,用中、英、俄、日4种文字铭刻着这样的文字,整个设计宛如一座坟墓,埋葬着一段滔天的罪行。

八、纪念碑碑文特点?

纪念碑碑文的特点主要是简要介绍事件、重大贡献和长远意义等。

九、驼峰纪念碑碑文?

驼峰飞行纪念碑坐落在昆明西郊玉案山麓的郊野公园。

驼峰飞行纪念碑修建在公园内的一个半山腰上。沿着山坡拾阶而上,道路两旁栽种着青翠的松柏。台阶尽处,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立在眼前。

整个纪念碑树立在一块平台中央,碑体造型独特,据说是按一个解体飞机的造型修筑成的,中间分为两半的机身由碑名部分相连,构成一个“H”形,寓意英文Hump,即驼峰。

碑身正面下方紧贴着放置着两个斜锥体的石筑水平尾翼,而两个斜锥体机翼则放置在碑身造型的背面下方,水平尾翼、机身、机翼前后一字排列,中间是一条通道由下方穿碑而过。高达15米的碑身由许多块白色的大理石拼修建而成,正面上书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驼峰飞行纪念碑”七个大字。

穿过碑身下方的通道来到纪念碑后面,可以看到又有一块方碑,方碑也是由多块白色的大理石拼成。上面分别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刻着“驼峰飞行纪念碑记”, 碑记上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驼峰飞行是战争期间中美军民的一大壮举。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缅甸,切断了中国抗日后方的主要通道。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中美两国共同开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空中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至云南昆明,全长八百余公里,飞越当时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玛拉雅山区,海拔五千公尺左右,群山耸立,似骆驼峰背,飞机穿行其间,驼峰飞行由此得名。

驼峰飞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也是航空史上罕见的在极其艰险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战时空运。

从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中美两国在驼峰飞行中动用了近千架飞机及上万名航空和地勤人员,往来运送战略物资七十余万吨,人员三万余名,其中有赴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两个师。另有千余架作战飞机经此线投入中国战场。驼峰飞行为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十、爨龙颜碑碑文原文?

《爨龙颜碑碑文》原文:“宋故龙襄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够爨使君之碑,君讳龙颜,字仕德,建宁同乐县人。其先世本高阳之苗裔兮,之玄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