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三大里程碑?
一、中国书法三大里程碑?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为《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即兴作此两首寒食诗,并书写了《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扩展资料
行书的出现与兴盛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是出自王羲之之手。
二、碑体书法首碑是哪个?
学习碑体书法首选是魏碑,魏碑书法舒展大气,是隶书的代表作品。
三、书法碑有几种?
在书法上,碑一般指刻石,最为常见的有泰山刻石、摩崖石刻、碑碣、石经等等。
1.刻石 刻石较"碑"更为古老。《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 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即《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等等。到了西汉时期,刻石皆为古隶。如《莱子侯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杨量买山刻石》v
等等。
2.摩崖刻石
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文字,摩崖的字一般都较大,如《石门颂》、《四狭颂》、《杨淮表记》、《郑文公上、下碑》、《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瘗鹤铭》等等。
3.碑与碣
唐代李贤注解《后汉书》时的说法:"方者谓之碑,员(即"圆"本字),者谓碣。"
《唐律疏议》引《丧葬令》:"五品以上听立碑,七品以上立碣。"既然从官位的高低来规定,显然大者为碑,小者为碣。但具体的尺寸之别没见记载。
4.墓志铭
东汉,曹操下令禁碑,其后魏晋两代也因循此令,所以碑版稀少。但人们悼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这种埋放于墓中的刻石形式。其先以平常的叙述性语言记死者姓名、籍贯、郡望、官爵、生平及生卒年月,称为"志";末有几句押韵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表达悼念之意,叫作"铭",合称为"墓志铭"。定型后的形制是两块一样大的正方形石头,刻有铭文的一块在下为底,刻碑额内容的在上为盖,多用篆书,有时四周还有花纹装饰。禁碑之令废除后,此风不改,墓碑与墓志铭兼而有之者多见。
墓志盛行在隋唐,在唐代最为流行。
四、寂照和尚碑书法特点?
《寂照和尚碑》是唐代段成式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书法特点是典型的继承了柳体造型结字特点,并加以变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柳体的特点是骨力和清劲,即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笔直爽、果断是体现骨力的主要表现,所说柳体书风的骨感,也是对于他用笔斩钉截铁的肯定。
柳体清劲是柳楷会有意地通过笔画的收放,使字的上下端和中心形成一定疏朗的空间,这种打破均衡的空间感,就会给人传达出干净、清爽的感觉。
五、北魏书法和北碑书法区别?
北魏书法和北碑书法是一回事,北魏书法是魏朝北方的书法,大都刻在石碑上,后人即也称北碑。北魏书法也叫正书,字字独立,雄强宽博,自然率意,法度相对和也不要求很严谨,和唐楷相比,它显得粗旷,山野味浓,因此后人学北碑书法以求得率意天真烂熳之意趣。
六、中国书法绘画所包含的文化?
中国书画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文化内容深遂宽广,总归纳有:
1、历史记载与发展。
2、文字演变、承传、扩展文化。
3、书画艺术法则及传统特色。
4、民族文化
5、文学艺术诗词流派
6、情感交流方式
7、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8、旅游景观文化丶
9、自然气侯、农耕、饮食文化
10、军事、外交文化
太多了。。。。。。
10
七、中国书法文化的初步认识?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鲁迅语)“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黑格尔语)“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刘炳森语)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宏大精深。从殷商开始,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
“书”是“书写”,“法书”是“写得好的书作”;“书”是一种运动,“法书”是行动的一种结果,而“书法”不单包括了“书”、“法书”,还包括了有关“书”、“法书”中的诸多问题的一门学问。
“气”从“聿”“者”,后从“聿”“曰”,本义作记载、书写讲,当然引申义很多,如书籍、书札、书体等等。是一个动词,表示一种动作。既是动就有动的规律,在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是属于“原理”性问题。
书法是用汉字书写成文,文书相映、焕采升华的一门学问。符合这种要求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品,遵循这种要求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艺术美的活动。即用中国特有的工具书写出的规范汉字,字与字组成了闪闪发光的文辞,以点画焕采,布白成章,整体如一,熔古铸今。而对其道其理的研究以及如何治学的规律等等,都是书法艺术这门学问所涵盖的内容。
如果从其所及来看,则牵涉极广。譬如,汉字的规范问题,包括历史的来龙去脉,文字的起源,字体的流变等等问题。书写内容则牵涉各种文学形式,诸如诗词曲赋等等。书写形式,则大小横竖、字体书体、载体不一等等。可以说,中国文化所到之处,文字的书写无不所在。然而,诸多内容中最关键之点是汉字文、书与美的集中体现。
了解书法艺术,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意义,人们从中会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品德修养的教育、艺术美学的教育以及作风严谨的教育。学习书法艺术,可以使工作的疲劳得以缓解,使紧张的情绪得以调剂,使郁结得以舒展,使精神得到焕发。
这一切都表明了我国文化传统的丰厚绵远,这种深蕴在人民群众之中潜在的文化素养,正显示了一种天然的传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无形魂魄,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因此,希望更多的人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正道,以便使它沿着正直的道路健康向前发展,放出更灿烂的光辉,超越历史上的高峰,取得更大的成就。
八、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作品
一.苏轼《前后赤壁赋》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作品。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他的前后赤壁赋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二.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书法墨迹《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被誉为“天下第二草书”,《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三.米芾《蜀素帖》
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写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这卷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天下十大行书之一。
四.王珣《伯远帖》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称为天下第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
五.祝允明《草书诗帖》
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三六点一厘米,横一一四七点五厘米,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草书成就的最杰出代表。作品狂而不乱,情浓势足,激跃奔发,气度不凡。其将字中妍媸和巧丽的笔画起收动作幅度缩短,增加行笔过程中的饱满度和厚实感。
六.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元朝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七.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八.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为晋代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草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九.怀素《自叙帖》
怀素书于公元777年(唐大历十二年)。大草(狂草)书,凡一百二十六行,首六行早损,由宋代苏舜钦补成。《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
十.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兰亭集序》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版本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之手,传说真迹是唐太宗李世明逝世后作为陪葬品下葬。
九、东猛龙碑是什么书法?
北魏《张猛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额题楷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文正书,碑阳26行,行46字,后 4行为题名及年月。碑阴12列,行数不等。碑额正书 3行12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其用笔方为主,偶尔辅以圆笔。笔势平中有侧,峻而复和。魏碑多以横取势,体呈扁方,而此碑却以纵取势,气势魏然雄伟,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笔画舒展。全篇于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归于庄和。
作为魏碑楷书的《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末期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之所以成为书法艺术奇葩,就其历史根源来讲,北魏统治者为鲜卑族,由于地处险峻,天气严寒等地理原因,人的性格豪放,加上马背上的民族的尚武精神,反映到书法中来,就形成了北魏雄强劲健、豪放纵逸的一代书风。
拓本与原碑比对
在群星灿烂的魏碑石刻中,《张猛龙碑》立碑较晚,可以说《张猛龙碑》书写者是一位有才华的书法家,兼熔各家之长于一炉,写出了这种众长皆备、格调高古、艺术价值极高的书法艺术珍品。《张猛龙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得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魏碑第一”。
历代书家评价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正书《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清杨守敬《平碑记》:
书法潇丽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道:
“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启功《论书绝句》评:
“《张猛龙碑》在北朝诸碑中,允为冠冕。……惟此碑骨骼清奇,富于变化,今之形古之韵,备于其间,非他刻所能比拟。”《张猛龙碑》风格险峻夸张且富于变化,自清以来,凡学北魏书者莫不奉为圭臬。
练习《张猛龙碑》的用笔方法
书法上的用笔方法,是指书写者运用手中之笔书写点画的方法,它包括握笔、掭笔、落笔、行笔、收笔等几个主要环节。这里,主要从临习的角度探讨落笔、行笔和收笔。
该碑运笔可概括为“严谨有序,沉着痛快”八字。横画方正起笔、转折处方棱及点画呈三角形等特征,此碑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亦方亦圆,方圆结合,变化多端。在具体字形中,有很多精妙而不可言传的变化,生成特殊韵味。笔画长短、粗细、轻重的变化,在调节整个字形结构和气息。
1、 落笔
《张猛龙碑》虽属方笔一路,它的落笔方法非常独特。以横画为例,书者须先捋笔杆捉稳,然后笔锋按上右下左的角度入纸稍驻,留出缺角,再用腕力捋笔锋下顿,完成人们常说的“横画竖下”的阶段。
2、 行笔
我们细心观察此碑,其中几乎无一笔画像唐楷那样平拉直过,笔画中往往有明显的阶段性,尤其是两笔交接之处,更显得粘连粗重,行笔有明显的驻笔所致,行笔要用好腕力。方法是将笔锋拨至笔画之中,笔杆要略侧于行笔相反方向,取逆涩之势将笔前移,因此行笔中要随时注意停停进进,能做到留得住笔的行笔原则。
按照点画形态粗细可分成轻、重和轻重相间三种情况。轻笔如玄”、“熙”、“让”三字,不论笔画多少而皆细,“玄”字可能有风化的原因“世”、“晋”为重笔,粗细对比强烈。
3、 收笔
收笔的要领是依形回收,即行笔至笔画末端以后,先略停顿,然后迅疾回扫。这一动作有两种用处是填充行笔未满之处,使笔画饱满有力;二是借回扫之力将后拖的笔锋重新调正,以利于下一笔画起笔。
字体结构
全碑结体用“皱侧生姿、峻拔清虚”八字来概括,展现出竭尽所能的变化。
结体取势是通过横画、钩画、撇画以及撇捺画互动四种情况来完成。在通常情况下,字中横画呈水平或平行状态,是字形整齐美的要求,《张猛龙碑》却有巧妙变化:横画一般都斜向右上方,当字形中有几笔横画时,往往有意使其中一些横呈水平状,与其他横画不平行,处理极为巧妙,看似矛盾而不和谐,细细品味却充满和谐美之意趣。
十、欧亮书法取自哪个碑?
取《石门铭》的开张、雄强,墓志的精巧、灵动,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欧亮目前的追求。 另外,为了不使字体呆滞,他借鉴了清代书法家康有为临创《石门铭》的行草,很大气、雄浑,还参入了一些于右任的东西在内,所以,欧亮现在的行书往于右任靠,大字楷书在《石门铭》和墓志铭之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