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特点?
一、隶书的特点?
一般归纳为: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曲折方园,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 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学习隶书则应以于正端庄、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稳步发展
二、碑文用楷书还是隶书好?
行楷。其字迹流畅,字风飘逸,不仅像楷书那样端稳方正又似行书一样流畅,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字体。
隶书,其在所有的字体中是最显庄重的,而且工整粗狂,适用于宽大厚重的碑体。陵园墓碑手书,碑文字体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字体形式多样化,与其说他的艺术性,还不如强调其纪念意义。
三、隶书的风格特点?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隶书的风格特点是: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竖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四、清代隶书的特点?
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清明。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
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这一点邓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锡曾所著《绩语堂论印汇录》中指出的:“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隶书大家邓石如擅篆刻;同样,隶书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句)
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
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
五、隶书的形象特点?
隶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方笔和圆笔兼用。
六、刘炳森隶书特点?
刘炳森隶书的特点是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个人风格鲜明,世称“刘体隶书”。
刘炳森传统功力深厚,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
刘炳森介绍: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一九六二年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作品有《双潭烟霭图》、《岳阳楼图》、《建明秋色图》等。其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展览。
七、隶书特点,语文?
隶书特征
1、字形宽扁左右分展
隶书字形宽扁,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改以横向(左右)取势,纵收横展。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既雄阔严整,又舒展灵动。
2、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雁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也就形成了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是篆书简化成隶书的两条基本路子。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创作时要灵活处理正斜、粗细的变化。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相比于篆书,隶书中的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出现了方笔和折笔,方圆并用,笔法更加完备,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篆书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旋转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方便于书写,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八、篆隶书法的特点?
篆书和隶书的特点
1、篆书:特点是笔画圆转流畅,均匀齐整,容易书写,篆书分为大篆、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六国文字,有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别名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等改版的,是当时秦国的通用文字,为我国汉字的工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隶书:特点是轻重顿挫有变化,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是将篆书原来圆转的笔画改成了方折,更容易书写,隶书的字体比较庄重,书写的效果比较宽扁一些,横画比较长,直画比较短。
九、隶书福字的特点?
整体需扁,关键是横画一笔需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十、青山农隶书的特点?
其隶书取泾汉碑,参以伊秉绶笔意,独具一格,自成一家。 其字气息高逸,用笔遒健凝练,结体规整端方,波画燕尾不甚外挑,掠笔上扬不显,意到为止。 作者正当知天命之年,笔势生动舒展,字体清婉蕴籍,潇洒自如,雅有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