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圣教序字多大?

2024-12-19 16:53:5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圣教序字多大?

1、圣教序的字实际多大不是很清楚,但古人写字注重实用性,字体大小一般在2、3厘米左右。

比如神龙本《兰亭序》,纵向尺寸24.5cm,这样算下来,里面的字小的才1cm多,大点的也不过4,5厘米,大多在2-3cm左右。这和当时所用纸张大小、笔的大小也是一致的。圣教序为集字,字体大小也应该是如此大小。

2、《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扩展资料:

1、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额刻七佛像。

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集王圣教序记,较雁塔褚遂良正书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笺答、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怀仁集王羲之书,历廿五年乃成。

2、《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3、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这对于一般的学书者来说,颇有启迪意义。

其次,“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征。集字而成的《圣教序》,其章法布势已作了很大的调节,但终因不是一气写成的,故此间稍有缺憾,即某些字势连贯不够,行气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

二、圣教序原碑字有多大?

【圣教序】: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古代的度量衡与今不同。估计也差不了多少。只好自己除除算算啦。其实人们看了也就不记得了。我回想大概是【平均中等的字大小有6*6平方厘米吧】。

三、王羲之《圣教序》的字实际有多大?

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在原拓上的字大小如核桃。

王羲之的生平: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2、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3、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四、王羲之圣教序的字实际有多大?

圣教序的字实际多大不是很清楚,但古人写字没有脱离实用性, 字体大小一般在2,3厘米左右,比如神龙本《兰亭序》,纵向尺寸24.5cm, 这样算下来,里面的字小的才1cm多,大点的也不过4,5厘米,大多在2-3cm左右。 这和当时所用纸张大小、笔的大小也是一致的。 圣教序为集字,字体大小也应该是如此大小。

五、圣教序原大是多大?

圣教序的字体大小,原大应该是三到五厘米那样。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一直被学习,他也被称为书圣。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字而成的圣教序贴,历来被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艺术和文学上都是优秀的,值得学习和传播。

六、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稿有多大?

唐怀仁集字圣教序,展一~二开,尺幅:24.5x11.9公分。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为褒扬玄奘西行取经及译经的功劳,赐予“圣教序”,内容提到佛教东传及玄奘西行的事迹。由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于高宗咸亨三年(672),由诸葛神力勒石,朱敬藏镌刻成此碑。其中还包括太宗的答敕、皇太子(李治,后为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序”及答书,最后附玄奘所译的“心经”。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原貌,是历代临书的楷模。

七、雁塔圣教序原字多大?

雁塔圣教序原字:大雁塔内碑文目测约两厘米的样子。《褚河南书雁塔圣教灵字本》旧藏明拓本,原大原色付印。可测量,两厘米多一点。《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八、碑文有什么说法?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文,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 ,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九、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字有多大?

大唐《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全碑为楷书共1463字。立于653年(唐永徽四年),共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具体阳碑尺寸:碑宽76.04厘米,碑高为154.75厘米。阴碑:宽75.66厘米,高154.82厘米,碑文21行,每行42字,推测单字大约径直3~4厘米见方。

十、圣教序与雁塔圣教序有什么不同?

圣教序雁塔圣教序有什么不同啊?

首先前面的圣教序呢,它是由王羲之集字的,这本行书的字体,怀仁集圣教序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后面那一本是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写的雁塔圣教序,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个不同的书法家,同样写了同样的这种圣教序,然后呢,这个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什么就是那个结构,笔法字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