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简述崖山之战的典故?

2024-12-18 20:57:50  来源:网络   热度:

一、简述崖山之战的典故?

崖山之战是是元朝对南宋最后一击,战后明朝彻底覆灭。有历史论断,崖山之战后无中国。

二、崖山之战什么意思?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三、崖山之战十万人投海?

《宋史·本纪四十七》中记载:“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并没有说是十万跳崖,而是崖山海战结束后,浮尸有十余万,有跳崖的也有战死的,并非全部都是跳崖自杀。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四、1279年崖山之战宋朝灭亡?

崖山之战就是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五、崖山之战宋还有多少地盘?

崖山,虽没有中华五岳那么大名气,但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它应该都不会陌生。南宋末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大战——崖山海战。虽然已经过去700多年,但南宋军民最后时刻表现出来的那种义无反顾、宁死不屈的精神让人由衷敬佩。我们今天就讲讲崖山。

在海南三亚的崖州有个非常著名的地方叫天涯海角,有些人以为崖山是在三亚,实际上崖山在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境内。新会地处潭江下游,东接中山市,南连珠海斗门,西壤江门台山、开平,北靠江门。新会有18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是这一带的中心,晋朝设新会郡,隋唐时设冈州,明朝时新会城是仅次于广州和潮州的第三大城。

崖山南距新会区城区约五十公里,这里是银洲湖的出海口,崖山和汤瓶山矗立东西,银洲湖水穿过两山之间流入大海。两山宛如一面大门,扼守出海水道,故称崖门,如今建有崖门大桥,全长1289米。崖山和汤瓶山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崖山包括牛牯岭、凤山等等,汤瓶山由大佬山、马鬃山等组成。崖门一带地势险要,南宋小朝廷的行宫就置于银洲湖东面的山岭之上。

珠江是仅次于长江、黄河的我国第三大河,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云、贵、桂、粤、湘、赣等省区及越南北部,干支流总长约1.1万公里。珠江在下游有八道口门入海,称为“珠江八门”。这八门分别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其中,虎门大家都很熟悉,历史上林则徐虎门销烟就在这一带。

崖门是珠江八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崖门水道——银洲湖与东邻的虎跳门水道形成Y字形。崖门海战就发生在银洲湖水域,在崖山之战中,张弘范率领蒙元水军从虎跳门水道进军,将南宋军队堵在银洲湖中,最终宋军全军覆没。

如今看来银洲湖分明就是一条河,为什么要称为湖呢?在珠三角地区,有很多入海河道在以前都称为“海”或“湖”,这些河道原来就是大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周围形成陆地才成如今的地形地貌,20世纪后受近代地理影响大部分方改称河、水道。

因为古代珠三角地区的海岸线没有如今这么靠南,广州海珠区、番禺区、中山市、江门市、珠海市、澳门等地都在大海之中,现在离海较近的山岭当时只是海中的海岛。宋朝时期,崖山还是一个较大的海岛,崖山岛北面不规则地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岛礁,几百年的泥沙冲积,那些星罗棋布的岛礁早已不见踪影,如今崖山岛北面已经几乎完全和陆地连起来了。

1273年,元军攻破南宋军事重镇襄阳,顺汉水而下,攻占武昌。南宋长江防线便轰然崩塌,建康(今南京)也很快被势如破竹的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危在旦夕。

1276年,元军攻临安,宋恭帝赵(显)降元。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在温州拥赵昰为帝,之后一路败退至广东。在退往雷州半岛途中,遭遇台风,赵昰落水染病而亡,其弟赵昺被立为少帝。南宋小朝廷退守崖山,在崖山上修建行宫。太后、皇帝,文武大臣及随行将士、家属都住在崖山岛上,没想到这里成了南宋最后的行宫,如今成为景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

1279年,元军分海陆两路,水路由张弘范率领从沿海进军,陆路由李恒率军从江西南下,合攻崖山。双方数十万兵力、数千艘战船进行大决战,最终南宋战败,陆秀夫背着少帝跳海,十万南宋军民慷慨赴死,多么壮烈。

六、反映崖山之战的影视剧?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中国宋朝军队与元朝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

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它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也标志元朝最终统一中国。电视连续剧《大元王朝》是一部描写元世祖忽必烈开疆辟壤,以其雄才伟略与极目四海的豪迈胸襟,创建元朝历史的宏篇巨制。全剧故事曲折,人物生动,情节感人,场面恢弘,历史变迁波澜壮阔,是一部极具思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古装精品大戏。

全剧始终贯穿中华民族统一共荣的主题,倡导安居乐业、各民族团结发展的核心价值,对于当下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七、历史会怎样评价崖山之战呢?

崖山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崖山之战是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八、崖山之战,以后华夏文明还完整吗?

崖山之战无华夏,其实这句话一直在民间流传着,这是元朝跟南宋的最后一战 可以说华夏历史由外族入侵,造成文化上的一次侵袭。其实按照华夏历史文明以及文化。将入侵的文化给通化了。

华夏文明依然保存完整性。

九、钓鱼城投降和崖山之战时间?

崖山之战发生在1279年3月,元军汉族将领张弘范以少胜多,大败南宋水师。宋朝大臣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跳海自尽,南宋宣告正式灭亡。

钓鱼城得到大宋王朝灭亡的消息,城内军民悲痛万分。理智思考之后,与元朝进行谈判,在得到忽必烈不伤害城内军民的承诺后,开城投降,也算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十、崖山之战和过零丁洋谁在前?

崖山之战是南宋灭亡之前的最后一战,过零丁洋,文天祥留下了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在前,崖山之战在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