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王受笞刑,的典故原文?
一、楚文王受笞刑,的典故原文?
这个典故出自《吕氏春秋·直谏》,原文及白话文如下: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吕氏春秋·直谏》)
【译文】
楚文王得到茹黄的狗和宛路的箭,就用它们到云梦去打猎,三个月都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就沉湎在淫欲中,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保,非常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黄的狗和宛路的箭,打了三个月的猎都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就沉湎在淫欲中,整整一年也不上朝听政。您的罪应当受到鞭打。”文王说:“我自从离开襁褓就列位于诸侯,请改变刑罚,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承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打,这是不执行先王的命令啊!我宁可获罪于您,也不获罪于先王。”文王说:“遵命。”葆申拉过来一张席子,文王趴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做了两次,然后对文王说:“您起来吧!”文王说:“反正是有了受鞭刑的名,还是真正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内心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使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使他感到羞耻都不能改变他,那么使他皮肉受苦又有什么用?”葆申说完,急步离开王宫,流亡在渊里,并请求文王治他的死罪。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文王于是改正了前过,召回葆申,杀了茹黄的狗,折断了宛路的箭,放走了丹地的美女,。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的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他直言劝谏的功效。
二、楚文王时期的都城咋读?
郢(ying 第三声)
楚文王时期(前7世纪),将都城迁徙到了郢都(今湖北江陵)。郢都是楚国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使用时间长达400年,也是楚国最有名的都城,楚庄王称霸天下时,楚国的都城便是郢都。
三、楚武王和楚文王是什么关系?
楚武王是楚文王的父亲。
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 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芈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孙,楚霄敖次子,楚厉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
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楚武王杀其兄楚厉王之子,自立为君。楚武王继位后,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给楚国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芈姓,熊氏,名赀,楚武王之子,母邓曼。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5年在位。
楚文王最早创立县制,它突破商周以来的分封制的成规,开秦以后郡县制的先河。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楚文王继位后,开始从丹阳迁都郢都。
楚文王的爷爷是楚厉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了一块璞玉,卞和把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他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把它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他的右脚;等到楚武王去世,其子楚文王继位后,卞和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下哭泣,卞和整整哭泣三天三夜,眼泪哭干直到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后,便派人去询问卞和哭泣的原因,说:“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好多,为何独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楚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发现真是一块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四、楚文王墓在什么地方?
狮子山楚王陵坐落于徐州市区以东4公里处,是汉文化景区内最精萃的旅游景点。海拔高度54.3米的狮子山基本上被掏空,陵墓的宏伟气势可见一斑,而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又展现出该墓暂未完整收尾,墓主人的身份有点神秘,有可能是西汉第三代楚文王刘戊(还有争议性),积极参与“吴楚七国之乱”兵败后,为不牵涉到大家族迫不得已自杀身亡,匆匆忙忙入葬。如果你是汉文化迷或“盗墓”迷,那么不妨来此一看究竟
五、秦惠文王秦楚大战结果?
结果:秦国获胜并完全控制汉中。
秦楚蓝田之战,又称秦楚丹阳、兰田之战,指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的一场战役。
前312年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大战,秦军斩首楚军八万多人,楚国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将领被秦军俘虏。
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实是公元前313年秋七月(楚怀王十六年)到公元前312年秋九月(楚怀王十七年),秦、魏、韩联盟对楚齐联盟整个战局的一部分,以楚军败退宣告结束。
春秋时期,出于遏制强大晋国的需要,秦楚保持了长期的联姻同盟关系,这种同盟关系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期,被秦国变法打破。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封卫鞅于商、於。
此地本为楚地。此举对秦楚两国的地理形势影响很大,两国本来以秦岭东段为界,秦有蓝关而楚有武关,然而秦取商於之地后,秦国得以独占武关之险,同时武关以东的商於地区亦成为攻楚的重要前进基地。
这样从地缘上看,秦就对楚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依据武关退可闭关自守,进则以商於之地为跳板,沿丹水、汉水而下。
公元前313年,秦国发兵攻打韩赵魏三国,秦国迫使韩魏两国与秦国结盟并联手对抗楚国。
楚国为了应对秦国的攻势,积极与齐国结盟。并于周赧王二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以柱国景翠统帅大军驻屯于齐、鲁边境和韩魏两国的南边,同时派三大夫统帅九军向北围攻函谷关以东的曲沃和於中。秦国如果打算进攻楚国,则必须设法瓦解齐楚的联盟,从而各个击破。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张仪破坏齐楚联盟欺诈楚怀王,许割地六百里,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绝交。张仪却说他答应给楚国的只是六里土地不是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不由得怒火冲天,发动大军进攻秦国。
樗里疾率秦军在丹阳击败楚国景翠的军队,继而与魏章的部队会合,在秦军的猛烈进攻下,10余万楚军在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一带)作战中惨败,楚军士兵战死超过八万,楚军包括主帅屈匄、裨将逢侯丑以下七十多高级军官被俘。
楚怀王大怒,调集全国军队发动进攻,于蓝田大战秦军,秦军再胜,乘胜追击,楚军撤退后,秦军尾随而出,趁楚军慌乱撤退之际,重新占领和巩固了汉中的土地。在楚国汉中之地六百里设立汉中郡。韩魏联军趁楚国国内空虚,攻占楚国召陵,兵峰直逼楚国重镇邓城。
六、楚文王到底有多爱息夫人?
从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文王对息夫人是真的好,话说文王在娶息夫人之前已是人到中年,肯定也是妻妾成群,儿子想必也不在少数,可是独独息夫人两个儿子都先后做了楚国的国君。
息夫人一到楚国就封为夫人,楚人称为文夫人,文王不缺老婆,是原夫人不在了还是根本就没封夫人,我不知道,就像后来的秦始皇人家就没有皇后,是不是秦始皇没有等到可以封为皇后的那个人?不得而知。
楚文王就比较幸运,对息夫人是一见钟情,仿佛今生就是等这么一个人,所以息夫人一到身份地位就不一样,顺带着她的两个儿子待遇也不一般。
七、和氏献璧中楚厉王和楚文王分别是怎样的人?
《和氏璧》中楚厉王是个不辨忠奸,不明是非的人,武王同样不分青红皂白;而楚文王是位有道明君,没有听信小人谗言,具有识玉的慧眼,并最终得到了"和氏璧".说明他是个明辨是非的人。
人物简介: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芈姓,熊氏,名赀,楚武王之子,母邓曼,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5年在位。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于伐随途中。
次年,熊赀继位为,是为楚文王。楚文王早年受过严格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楚文王因楚武王在位长达51年,所以继位时已人到中年,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
《楚史》载:“楚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楚武王的遗命而由楚文王付诸实施的。”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称:“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八、文王贡酒里的文王是谁?
周文王,安徽省临泉县古称沈子国,是周文王十子聃季的封地,聃季带来用文王挖掘出来的井水和自己种植的五谷学百姓酿酒技艺酿造出来的有着以泉水五谷粮酿酒的悠长历史,其味绵甜爽口、甘美无比,故年年进贡于朝,供周文王畅饮、赏赐,故得名“文王贡酒”。
九、周文王陵的文王陵简介?
位于咸阳市北5公里的周陵乡崔家村南。陵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一块。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户县附近。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种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十、文王的谋士?
周文王的谋士主要人物为史称太公的姜尚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