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是什么桥?
一、赵州桥是什么桥?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赵州桥旁边的桥是什么桥?
是弘济桥,相传弘济桥是鲁班的妹妹建造的,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弘济桥同赵州桥(安济桥),不光名字相近,连年代、外形、风格、结构、功能,都几乎一模一样,堪称“姊妹花”,唯一的区别,只是弘济桥略小,它长好48.9米,而赵州桥是50.82米;其次赵州桥的两肩上有四个小券,而弘济桥的两肩上只有两个。
三、纸赵州桥是什么桥?
赵州桥是石拱桥,位于河北省赵县
四、赵州桥是第几长桥?
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还有就是建成2千多年至今还能通行,这才是最实在的意义。
该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面临洪水时,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五、赵州桥又叫什么桥?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
其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扩展资料:
赵州桥的建筑原理:
1、赵州桥桥址选择比较合理,使桥基稳固牢靠;
经过严格周密勘查、比较,选择了洨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建桥。这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久经水流冲刷的粗砂层,以下是细石、粗石、细砂和粘土层。
2、砌置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
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个大桥是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
六、赵州桥属于什么桥型?
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赵州桥是重点文物,通车易造成损坏,所以不允许车辆通行。
七、赵州桥是梁桥吗?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是一座石拱桥
八、二桥是,赵州桥吗?
赵州桥有它的初名、俗名和改名的历史。
安济桥建成后,始名(初名)为:赵郡河石桥。唐中书令张嘉贞于 开元十三年(725年)撰文的《赵州大石桥铭》曰:"赵郡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它以当时的地名、水名命名,初名始见于此。
赵州大石桥,为当地人的俗称。因为隋末越王杨侗皇泰初年(618年)在赵州城西门外冶河(清水河)上建成了永通桥,它晚于赵郡河石桥19年,建筑结构、艺术风格与其相似,只是形体较小,且与赵郡河石桥相距仅2.5公里,为区别南北二桥,冠以大小,故称赵州大石桥(永通桥则谷呼赵州小石桥)。
赵州桥,是根据地名命名的。自北齐天宝二年(551年)改殷州为赵州,赵州之名始于此。40年以后建成赵郡河石桥,至民国二年赵州,更名赵县,1100多年,历尽隋、唐、宋、元、明、清代,期间曾设置赵郡、栾州、殷州、庆源府(军)、沃州、永安州等,历史上只存在290年;而赵州之名则经历了近千年,历史最久远。故以地名为桥名,俗呼赵州桥,或曰赵州石桥。
安济桥是以后的改名。赵郡河石桥建成590年后,由北宋哲宗皇帝赵赐名:安济桥。并以此为正名。据考,北宋周《北辕录》载:"未至城(赵州)五里渡河石桥,石桥从空架起,工极坚致,南北长十三丈,阔四之一,实隋人李春所造。元祜间赐名安济,有张果老驴迹"。乃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
九、安济桥就是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
实赵州桥的结构:主拱由28道相互独立的拱券并列而成,建桥时先砌中间的,再砌两边的,每道拱券宽约35厘米,每石长度不同,自70厘米至于109厘米不等,各块条石之间用二个“腰铁”相连。每条拱券坏了可单独修理,因外侧的拱券易风化损坏,明代时桥西侧的5道拱券塌落,在明清时重修(没有修复记录,可明显看出与中间的石料不同),1955年对东侧塌落的5道拱券进行了重修。中间18道拱券还是隋代建筑的。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十、赵州桥有没有桥梗?
赵州桥没有桥梗
1、敞肩拱:两个拱肩部分各建两个对称的小拱,伏在主拱的肩上。符合结构力学原理,增加排水面积16.5%,节省石料。
2、跨度大,弧形平:采取单孔长跨形式,河心不立桥墩;圆弧拱形式,石拱高度降低。优于多孔桥单跨跨度小、桥墩多不利于泄洪的特点。
3、两端宽中间窄。
4、纵向并列砌筑法。
建造工艺
赵州桥建造中选用了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石料,采用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降低。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
赵州桥施工时采用纵向并列砌置法,就是整个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在一起,每道券独立砌置,可灵活地针对每一道拱券进行施工。每砌置完一道拱券时,只需移动鹰架(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再继续砌置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置方法利于修缮,如果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只需要替换成新石,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
为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使28道拱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赵州桥建造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每一拱券采用”下宽上窄、略有收分“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少量收分“方法,从桥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桥宽度,加强桥的稳定性。
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
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