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姓氏溯源?

2024-11-30 18:58:5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姓氏溯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的,就说明最早的姓,是从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二、福建姓氏溯源?

1. 中原姓氏南迁入闽

  从古籍上看,福建姓氏起源最早的是关于彭祖的传说。清代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记载这个传说,说明至少在周朝,由于北方民族南下福建,福建姓氏由此而生。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进入福建境内,设冶灶制兵器,有姓名的有欧冶子,为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后越国被楚国灭亡,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建,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其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在秦汉之际活跃于中国政坛。闽越国史料稀少,只记有驺姓和刘姓、吴姓等。然而传说却有秦时将乐女子李寄斩蛇的故事,汉初何氏兄弟九人隐居升仙的遗迹,说明秦汉之际,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已逐步在福建产生发展。后来汉武帝灭闽越国,徙其民江淮间,闽越人口顿减。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人民迁居入闽,丰富了福建姓氏。如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太守王朗,王朗败走,乘船至候官,与候官长商升会合。孙策遣贺齐讨伐商升,商升乞降,其部将张雅、詹强不降,杀商升以拒贺齐。贺齐打败张雅、詹强,平定候官。此后,历史上记载大规模姓氏入闽的有: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主要聚居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随着八姓入闽的还有非贵族的杨、钟、梁、翁、温、卓等姓。此外,蓝、雷等姓的少数民族也在隋末唐初进入闽西南地区。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广交界地区发生“蛮獠啸乱”,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3600人,战将123人入闽,驻扎绥安县(今漳浦县)。陈政在福建进军不利,唐高宗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增援,随军的有陈政母亲魏氏及子陈元光。其部众均为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将士共8000多人,其姓氏有:陈、许、卢、戴、李、顾、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在、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0多姓。

三、虢国的姓氏溯源?

现今湖南长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迁徙情况是,五代时自山西太原迁江西,明成化年间自赣迁湘之长沙新康都六甲,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长沙虢氏族谱》载:“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勋标王府;三君誉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渊源家学;征大夫于晋国,丕丕皇猷。在昔家声,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仅吾一支,历籍本豫章迁兹,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长沙虢氏一支为古姓“虢”氏南方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湘,姓氏由“郭”复“虢”,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丁口繁衍达万,后裔再迁者当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等地。

长沙虢氏堂号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为邦、爵、庆、锦、颜、曾、思、唐、隆九大房。除庆、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谱则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数修支谱,于民国七年纠族共修过族谱,谱名《长沙虢氏族谱》,凡虢氏自明至民国丁口繁衍、迁徙等情况详载备至,共二十二册,计二千四百多页。民国三十七年续修过族谱,因社会变更未梓,现稿本散失。

四、最容易溯源的姓氏?

刘姓是当代中国第四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大姓之一。刘姓氏族大约占中国当代人口的5.4%,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刘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65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刘姓历代名人1574名,占历代名人总数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39%,排在第四位;但在历代帝王录上,刘氏却以66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

自大汉天子刘邦开汉室天下以降,刘氏一族,龙脉不绝;东汉的刘秀家族,三国的刘备家族,西晋末年的刘渊家族,南朝的刘裕家族,五代十国的刘知远家族等,都曾开创过一个朝代或建立过国家政权。显赫的刘氏皇权曾先后延继了650余年。大汉天子,帝王胄裔,其后虽经数代王朝鼎革,但遍布各地的刘姓望族中还是霸主继起,王侯不绝,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层出不穷。

刘氏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历史上素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民间也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自诞生迄今至少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是中华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不仅仅与每个人的姓名相关,也不单纯标志着人种遗传,它更深蕴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古时之华夏民族,姓与氏是分开的;《通志·氏族略序》中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姓无氏”。

姓与氏最初的来源大约有三种:“因生赐姓氏”、“因德赐姓氏”、“因地赐姓氏”。“姓者,女生也“,左女右生,意谓为女所生。混沌开辟之初,人立姓以别于族群、以别于禽兽。异姓合婚始立人伦,优于生育,以利族群繁衍。

“因生赐姓氏”,是血缘传承的标志。“因德赐姓氏”是其具有特别的建树?熏重大的发明,是文化文明的标志。燧人氏发明了火,称为燧人氏;伏羲发明了庖厨,称为庖牺氏;炎帝发明了农业,称神农氏;少昊发明了金星历,称金天氏。“因地赐姓氏”,就是以发祥地为姓氏。黄帝祖居轩辕丘,则称轩辕氏;长于姬水则称姬姓;颛顼于高阳而起,称高阳氏;帝喾于高辛兴起,称高辛氏;尧因封地在唐而烧陶,称陶唐氏。古时,同氏不同姓者可通婚,同姓不同氏者不通婚,自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二为一,现在所说的姓氏则单指姓。

刘姓族源大概可分为四支,而陶唐氏则是今天我们能追溯的刘氏最远的族源之一

五、姓氏祭祖碑文怎么写?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和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和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碑文自古以来,就是殡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逝者的一生。

六、阅江楼记碑文?

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七、武则天封禅记碑文?

全称“大周封祀坛碑并序”,位于登封市西1.5公里万羊岗封祀坛遗址上。已倒伏,部分被土掩压,外露部分高2.9米,宽1.06米,厚0.6米,额题篆书“大周封祀坛碑记”。碑文由武三思撰文,薛曜书丹,楷书,37行,每行71字,下部剥蚀,每行仅存40字左右。史载,唐天册万岁二年(696),武则天到此行祭地之礼,并立此碑。碑文内容首论天地的重要和历代国君对封禅大典的重视。此碑书法结构遒密,较之薛曜所书的《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等尤胜,堪称薛书之上品。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八、姓氏"沙"的溯源以及其历史?

来源由四

1、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商朝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沙姓。

2、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

3、出自沙随氏。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省为沙氏。

4、历史上的百洛国(在今朝鲜)有沙氏。 沙姓望族居东莞、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60里)。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九、立碑不知女性姓氏怎么写碑文?

按如下例:祖 考(名)(姓)公

妣(名)房婆

如是偏房则为:妣(名)房娘

十、碑文祖母姓氏忘记应怎么写?

姑妈虽奶奶亲应该奶奶养碑文应该称呼孝、孝婿按照旧传统应该碑现体现男平等计划育情媳、、婿碑名字应该排孙面特别注意同辈应该列同横排兄弟(堂兄弟)几且按照辈份取名相同字位于间面按二右至左名字字列未列比即使没结婚甚至孙列碑文该称曾孙、玄孙取名字今用间碑文般11字13字居字数合格考虑要要前面加故显考(妣)或者显考(妣)奶奶碑文要13字前面加显妣两字或者加故显妣三字掉面字面符号代表:(爷爷姓)(奶奶姓)* *(奶奶名字)面、孙、媳、、婿面符号代表各自名字母 氏 * *孺 墓孝孙 . .;;婿# # 月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