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2024-11-27 05:00:5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躲避战乱!后“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入侵、藩镇作乱,外患内忧,国事仍很动荡。

又由于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

二、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作者是谁?

是夏湘平撰写。唐山抗震纪念碑建成于1986年纪念唐山抗震10周年之际。由主碑和副碑组成。872个字的碑文,集结着唐山人的全部情感。

三、母亲碑文对联

母亲碑文对联

母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存在之一,她们无私地给予我们无尽的爱和关怀。母亲像一座伟岸的高山,为我们提供坚实的依靠。当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时,母亲的功绩和牺牲将永远影响着我们。

为了纪念母亲,人们常常在她们的墓碑上刻写母亲碑文对联。这些对联传达了人们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母亲碑文对联: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天生丽质无需修,至情真爱在心头
  • 只因妈妈对我好,生如夏花不忍老
  • 母爱无边,情深似海
  • 家和万事兴,母爱最珍贵

这些对联深刻地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她们不计代价地为我们付出,就像慈母手中的线,时刻牵挂着游子的温暖。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法衡量的,她们总是把我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母亲的爱如春风拂面

母亲的爱如春风拂面,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她们用细腻的爱心为我们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关怀。

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她们愿意为我们付出一切,甚至甘愿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她们的爱使我们变得坚强、勇敢,永远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在这个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母亲经历了许多艰辛和辛劳。她们将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变成对子女的宝贵财富。母亲的爱是永恒的,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她们的关心和祝福始终伴随着我们。

感恩母亲,用心饮水思源

母亲的爱如大海般深沉,我们应该感恩她们的养育之恩。母亲碑文对联是我们表达感激之情的媒介。

在这些对联中,我们诚挚地向母亲表达敬意并倾诉自己的感激之情。我们意识到,母亲的养育之恩是无与伦比的,我们无法用语言和行为完全回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联以及其他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感恩之心应该时刻与我们同在。我们应该用心对待母亲,关心她们的健康和幸福。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母亲过上美好的生活。只有真心实意地关爱母亲,我们才能回报她们对我们的深沉爱意。

母亲,你是世上最伟大的存在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迁的世界中,母亲的爱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她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默默地支持我们的梦想和抱负。母亲是我们值得永远感恩和珍视的存在。

无论我们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母亲的爱都是我们的动力源泉。她们的爱给予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变得无所畏惧。在母亲的陪伴下,我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和挫折。

让我们铭记母亲的伟大,让我们用行动向她们表示感激。无论是通过母亲碑文对联还是其他形式的表达,让我们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传递给她们。母亲,你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

感谢你们母亲,你们的爱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四、安史之乱暴行?

1、导致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

2、导致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3、致使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4、致使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5、导致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6、导致西域得失。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五、安史之乱地点?

安禄山是北方三镇节度使,起兵地点在现在的北京。很快攻入洛阳,再杀入长安

六、安史之乱原文?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天宝初年,十镇边兵共49万,中央畿辅和内地只有8万有余,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15万叛军长驱南下,陷洛阳、逼潼关。次年称大燕皇帝,进入长安,玄宗逃四川,其子李亨肃宗在灵武(今甘肃灵武西南)即位。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

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收复。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再度陷洛阳。761年,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在唐军和回纥兵的进击下,763年(唐广德元年),史朝义穷途自杀。

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从此由盛向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七、安史之乱背景?

安史之乱为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王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成为唐室隐忧。

2、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光是账面上的兵力即达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3、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越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

4、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反唐。

二、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导致藩镇数量激增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

2、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

自秦汉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

3、唐朝声威至此沦落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结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

唐军从正面,唐军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

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八、安史之乱特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矛盾和唐玄宗深陷帝王之术。

社会矛盾。在开元时期,唐朝经济非常繁华,开创了“盛唐”。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均田制被破坏,导致拥有均田的农民则变成了流民。而此时的唐玄宗只顾和杨贵妃欢乐,不理朝政,使皇家统治的局面日益腐化。且因杨贵妃受宠,杨家势倾天下。国家的腐朽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帝王之术是唐玄宗让朝中大臣互相制约的一种平衡之术。当时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得罪了许多权贵,安禄山原本是打算在皇权交替的时候反叛。但因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对付,导致他的计划逐渐败露,所以安禄山只能提前行动。杨国忠也提醒过玄宗,但玄宗对自己的帝王之术很有信心,认为安禄山是不会轻易叛变,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九、杜甫,安史之乱?

唐朝诗圣杜甫诗歌中,描写安史之乱内容的诗最著名的当属《石壕吏》和兵车行。

《石壕吏》隶属杜甫“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一篇。全诗讲述了他一天夜里偶然投宿在一户农家后的所见所闻。作者在这首诗里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之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现状,对底层人民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该诗也对后世研究“安史之乱”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兵车行》是杜甫的叙事名篇,开篇这两句就为我们展现了壮丁即将入伍时街上车水马龙的场景,以及父母亲人送行时难舍难分的画面,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意境,足见战争之惨烈。

十、安史之乱人物?

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字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伪燕开国皇帝。

出身西域康国,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从此改为安姓,精通九蕃语言。开元初年逃离突厥,成为幽州(范阳)都督张守珪的部将和义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迁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天宝年间经义父张守珪举荐,受唐朝当局信任,从此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天宝十四载(755年)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建立伪燕政权,年号圣武。

晚年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