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一宫两陵介绍

2023-01-15 22:44:59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宫两陵--沈阳故宫、北陵-昭陵、东陵-福陵

福陵 /昭陵

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是大清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孝慈高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

东陵公园又名称“福陵”,它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目前较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陵公园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百水回环、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其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早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

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

大红门外区:陵园围绕以红墙,中为正红门。它是陵寝总门户,三间歇山式琉璃顶建筑,门的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四座,上面的碑文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雕刻而成。这是清代前来祭祀的官员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标志。下马碑前还各有一个石牌坊,牌楼是四柱三楼式,石刻仿自木构建筑,式样完全相同。在正红门前的两旁还各有一个石雕的华表、两个石狮子左右各一。

神道区:进入红门是三条笔直的石铺甬道叫做“参道”,垂直北上。参道正中与红门相对的这条道叫“神路”,一切建筑皆以为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排列,其两侧设有 天柱、石象生、华表等分立与苍松翠柏之间,神桥、一百零八蹬屹立于此。由此处拾级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呈正方形,九脊重檐歇山式,飞檐斗拱,亭内正中立有“大清神功圣德碑”用满、汉两种文字合壁刻写的颂扬了太祖努尔哈赤为大清国创业的丰功伟绩。

方城、宝城区:从隆恩门到宝城其中有隆恩殿、东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门、石祭台、明楼、月牙城、宝城等建筑群,这被森严的方城围在其中,俨然如一座森严的城堡。居方城中央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的重要场所;东配殿是存祝版和制帛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们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道场”;月牙城它形如一弯新月,故而得名,它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宝城中间是一座高大的圆丘叫宝鼎,它是福陵的心脏,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即长眠于此。

福陵主体建筑周围建有风水红墙,使福陵构成了内城与外廓的格局,结构严谨,雕刻精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此外,陵寝周围还生长着数以千计的百年古松,它们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尤如以其常青绿色的将福陵装点成一片“松涛翠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活化石,从远处望去,金瓦红墙的建筑变成了福陵又一特色景观。

建国以来,历经百年苍桑的东陵公园,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维护。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管理的同时,还如今,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开发该处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在陵区附近新建筹建了一批景区、景点,如,“沈阳植物园”、“龙滩垂钓”、“森林浴场”、“杏林春晓”、“芳草云天”、“龙尾观溪”、“御泉”、“妃子松”、“神龟”等等。今天已成为一座具有历史文物、园林风光、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观光游览中心,以其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秀美的园林山色吸引着众多的观光客。

昭陵位于皇姑区泰山路以北,沈阳市内面积最大的北陵公园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处于沈阳北部,故又称北陵。

昭陵是清入关前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多的一座,占地面积达450万平方米,构成北陵公园的主体部分。北陵公园东南部有东湖、青年湖,西南部有芳秀园。北部树木幽静,鸟语花香。全国林木葱郁,古松参天。

整修中的沈阳昭陵皇太极坟墓的宝顶

整修中的沈阳昭陵皇太极坟墓的宝顶(摄于7月29日)。沈阳投资3亿元全面修缮沈阳故宫、福陵和昭陵,并整治其周边环境,恢复“一宫两陵”古建筑历史旧貌,准备迎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验收阶段。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始建于1625年,是目前除北京故宫外中国仅存的一座古代宫殿建筑群。福陵又称东陵,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陵墓;昭陵又称北陵,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陵墓

一宫两陵指沈阳故宫、北陵-昭陵、东陵-福陵。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宫殿。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昭陵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福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上。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为位于盛京的东边,故又称“东陵”,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

沈阳故宫凤凰楼台上“后宫”院内,清宁宫前东西两侧,排列着4间单檐硬山式建筑,其中,北侧东西两间略突出;其东侧那间建筑,便是“大福晋”的寝宫关雎宫。

关雎宫,是皇太极宠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该宫原名“东宫”,崇德元年(1636年)命名为“关雎宫”。

海兰珠,是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贝勒宰桑之女,清宁宫孝端皇后侄女。海兰珠天生丽质,如花似玉,为人贤淑文静,品貌双全。天聪八年(1634年)与皇太极成婚,比其胞妹庄妃布木布泰晚入宫9年。入宫后,皇太极与海兰珠情投意合,形影不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封海兰珠为“宸妃”、东宫“大福晋”,位居四妃之首,以“关雎”赐其宫名。

崇德二年(1637年)7月,宸妃海兰珠于关雎宫生下皇八子,因皇后哲哲无子,皇太极十分高兴,在大政殿颁发了有清以来的第一道大赦令:“今蒙天眷,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故尔大赦天下,使之“咸被恩泽”。遗憾的是,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这个高贵的小皇嗣因患“天花”夭折了。宸妃海兰珠无法承受这个打击,终日郁闷,不久便身染重病。

当时,皇太极正御驾亲征,与明蓟辽总督洪承畴13万大军作战,时值两军对垒的重要时刻。宸妃海兰珠病重的消息传到前线,皇太极急忙安顿诸王固守阵地,然后匆忙启驾返回盛京。銮驾刚抵盛京城时,突然传来宸妃海兰珠薨逝的噩耗。皇太极闻报,顿时如五雷轰顶,悲不自胜,急速赶到沈阳故宫。一见宸妃的遗体,皇太极便声泪俱下,痛哭不止。

宸妃之死,对皇太极是个沉重的打击。为表达对宸妃的感情,他视宸妃之死为“国丧”,传谕“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后来,虽然松锦大战奏捷,实现了皇太极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由于爱妃之死的阴影仍然时时笼罩着皇太极,以致在举国上下欢庆胜利的日子里,他以“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耳”为由,既无兴趣穿戴视朝衣冠,又“未躬亲赐宴”。

此后,皇太极身体日渐衰弱,后来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最后,终因病入膏肓,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八,“上无疾端坐而崩”,终年仅52岁,其死因至今尚未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宸妃的早逝,是皇太极盛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