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记载名言的书?

2024-10-21 00:15:57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记载名言的书?

有很多。因为许多伟人和智者们曾经说过很多经典的名言,像《论语》、《道德经》、《圣经》等都是很好的籍。此外,还有很多名人传记、名言集等也都收录了大量的名言,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就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名言的书,不妨去图书馆或书店寻找。

二、记载真实历史的书?

真实记录历史的书籍是《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三、记载水稻最多的书?

禾谱》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共五卷,北宋曾安止撰,为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后的一部重要古代农业科技著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禾谱

作 者

曾安止(公元1047-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熙宁九年(1076)进士,绍圣年间任彭泽县令。退仕后,有感于当时士大夫只为花木著谱,而稻未有谱,遂调查当地水稻品种资源,写成《禾谱》。成书约在元祐五年至绍圣元年(1090-1094)间,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水稻品种志。

内容·意义

《禾谱》第一部分对水稻的“总名”、“复名”、“散名”作了论辨,清晰地指出古今水稻名实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特别是作者能对古今水稻的异名进行辨析,比较古今水稻品种之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在记载水稻品种时,此书也并非简单地记录名称,而是对水稻的生育期、外形、原产地等均有记载,现存《禾谱》载有籼粳稻21个(其中早稻13个,晚稻8个),糯稻25个(其中早糯11个,晚糯14个)共46个,加上被删削的,共有56个。

《禾谱》所记稻品,以泰和地区为主,又并非泰和一地所专有。现存《禾谱》中有8个品种分别见于南宋8种方志。《禾谱》所记稻品,还反映宋代水稻品种资源发展的历史。如当时泰和传入占城稻才四、五十年,已有早占禾、晚占禾之分,反映出占城稻在江西传播的史迹。《禾谱》所记泰和水稻品种资源数量之多,说明赣江流域是宋代重要水稻产区。《禾谱》对研究中国水稻栽培历史以及宋代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

四、最早记载伏羲的书?

中国最古老的一本书应该是《古三坟》,这本书在孔安国《尚书传序》中有记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以三坟”,意思是上古时期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也就是说在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还没有建立前,就有书的存在。

首先是“三”字,代表伏羲、神农、黄帝三人;其次是“坟”字,取土意,是指当时的图书载体和文字载体是用土制成的。此外,土也包括石头,因此《三坟》之书,也可能采用石板载体。正因为如此,这本上古书被后人称之为《古三坟》。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字太昊,三皇之天皇,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也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他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之后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立八卦,教民作网渔猎,变革婚姻习俗,始造文字,发明乐器等,是个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是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

五、哪些书有记载温庭筠?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词人,诗人最擅长是花间派的词。《花间集》,《鱼玄机与温庭筠。》

六、记载尧舜时期的书?

《竹书纪年》是在西晋时期发现的,也就是说在西晋以后,中国社会已经知道尧舜禹传位,有个血淋淋的一个记载,而不是什么和平的禅让制。

但是,尽管有这样一个记载,也没有被社会接受,问题就出在这里。

所以1993年在湖北郭店发现了。《郭店楚墓主书》以后再次把尧舜禹传让的问题,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1993年10月18至24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挖掘。出土了很多春秋战国时代的竹简墨迹。

其中,儒家典籍有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

郭店墓地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四方乡郭店村一组,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9公里。

《郭店楚墓竹书》

所以这一批竹简的出土,可以说是楚国重要的官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于尧舜禹的记载就出自《唐虞之道》。

其实,我们在怀疑或者思考《竹书纪年》和《郭店楚墓竹简》对描述与不同记载的时候,不管依据于哪一个文献的记载。我们对于史料来源问题却并没有进行过严格的讨论,我们仅仅只停留在哪个记载这样说,哪个记载是那样说了的现象层面上。

比如说,尧舜禹传位的这样一些记载,到底属于传说还是有事实依据的记载?或者说,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到底出自西周还是西晋?

我们根据中国文字文献历史的记载来看。关于尧舜禹的历史,基本上属于传口头文学或者口头文献。真正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历史记录,严格是在西周时代甚至于在春秋时代了。

所以说,关于尧舜禹记历史的记载,基本上属于是后世对于传说的记载,并不是在尧舜禹前后一段时间里边的记载。

中国到底什么时代才开始使用文字的?我们通过考古历史发现,在尧舜禹时代绝对是有文字,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时代,还不属于一个自觉使用文字的时代。

所以,尧舜禹时代的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可能性是非常渺茫的。尽管这个时代有文字,但是这个时代的文字尚处于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包括甲骨文也不属于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

因此,我们要说,在尧舜禹时代就用文字记录了尧舜禹传位的详细的历史,这个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

我们看看周代初期的历史记载,是不是很详细?更不用说商朝晚期或者商朝早期的历史有什么清晰的记载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我们在商朝晚期到西周初期,还处于文字逐步向大范围过渡的阶段。

因此无论你看到的关于尧舜禹的哪一种记载记载,我们都认为它的可信度还是不太高的。因为后世的记载,我们从周代算起,至少距离那个时代也将近1000年了。这么长的时间没有文字作为权威记载证据,只靠口头的传说,显然民间的官方的各种说法,会交织在一起的。

《郭店楚墓竹书》

那么尧舜禹的帝位传位到底是和平的禅让,还是有惊心动魄的政治争夺?

我们从产生这些记载的时代来看,也就是春秋晚期到战国初这一段时间,中国的历史状况是各种学说纷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局面。

尧舜禹时代春秋战国的学者是没有办法知道真实情况,而春秋战国时代真实的现实历史是比较清晰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西周或者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伟大朝代,但是这个朝代,在西周时期还是比较高度集中统一的,也就是中央王朝有很高的权威的,但是到了西周后期,中央王朝的权威是不断有所下降的。

因此产生了春秋五霸,经过三家分晋,又产生了两个新的大国魏和赵,形成战国七雄的后周局面。

在将近250年的战国时代,秦国作为最强大的七国之一,首先剥夺了周王朝的权威。

从此,加快了七国谁来统一的序幕,最终在秦始皇手中完成了国家新的统一。

那么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这是一段时间里边,中国社会对尧舜禹的认知是怎么样的呢?现实中的王位传递又是什么样的呢?

现代古文献发掘的资料里边,比如说甲骨文里边我们找不到尧舜禹。

所以有一个问题前提必须要探讨清楚:就是中国什么时候用文字来记载历史的?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很多问题我们就会有越说越糊涂了。

尽管《郭店楚墓竹简》的著作时间要比《竹书纪年》早,但是他们所依据的历史事实都不是很充分,因此,就有比较大的记载上的差异,差异的来源,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于,关于尧舜禹时代的历史,都不是尧舜禹时代记载下来的,而是后世用文字对尧舜禹时代口头文学记载的转换。

这些记载,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传说中得来的,那么这些传说也就有不同的传说来源,比如说民间和官方。因此,对尧舜禹的记载当然会有不同的观点甚至于不同的所谓的“事实”的描述。

《郭店楚墓竹书》

比如说《竹书纪年》对尧舜禹的帝位的传位是互相争夺而得到的。而《郭店楚墓竹简》对尧舜禹的帝位传位却是禅让得到的。这两种帝位传位方式,显然有着巨大的政治差异和事实差异的。因为这两种帝位的传位方式毕竟是非常矛盾的。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也是用完全不一样的“事实陈述”出来的,因此这两种说法确实值得推敲。

那么,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对尧舜禹传位到底都是怎么看的?我们还是看看历史上诸子百家是怎么说的。

最早有“禅让”记载的文献是《尚书》。其中《尧典》中有“尧舜禅让”,《大禹谟》有“舜禹禅让”的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文献对于禅让的记载,但是,问题是《尚书》后来又遭受到古代学者的怀疑,认为是晋代学者伪造的,或者有一部分是伪造的内容。

但是,值得我们怀疑的是,假如说《尚书》是伪造的,但是《墨子》也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事。

所以《尚书》之外,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也提到“尧舜禅让”。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在《孟子-万章》当中,好像孟子也不承认有尧舜禹禅让的事情。

庄子在《让王》中举了很多禅让被推辞的故事,比如尧让许由,舜让善卷。他还认为尧舜禅让埋下了千年的祸端,千年之后一定会发生人吃人现象。

在这里,庄子显然认为有尧舜禹禅让的事实,但是他对禅让是持批判态度的。这是一种政治批判,但是并不表示否认“事实”。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诸子百家之一,他对于禅让表示怀疑。

《荀子·正论》说“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直接认为禅让为无稽之谈。

《战国策》公孙衍对张仪说,建议魏惠王传位张仪,《战国策》说秦孝公想传位商鞅,但这几次禅让都没有真正成功,原因当然也很简单,王位岂可轻易授予他人哉?

《吕氏春秋》说魏惠王想传位惠施。

《史记·燕世家》,燕王哙受到策士苏代、鹿毛寿等人的鼓动,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结果国家被治理得一团糟,将军市被和燕王哙太子平攻打子之,反而双双阵亡。齐宣王趁火打劫,子之、燕王哙都被杀死。

燕王勖和子之的身死国灭,代表着禅让实践的破产。

这就是战国时代对于禅让制度的批判和实践,但不论是批判还是实践,一个铁的事实就是,禅让在战国时代,确实是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政治实现。

《郭店楚墓竹书》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赵何,自称主父。主父欲封公子章为代王,图谋分裂赵国,大臣李兑与公子成发动沙丘宫变杀公子章,主父困于宫中,求死不得,被活活饿死。

我们从秦始皇之前的这些资料看,历史反映出来的事实是,对于禅让这个政治话题,古人的态度并不确切。到底是有这个事儿还是没有这个事儿,实际上是有不同态度的。这些不同的态度,当然都不是伪造事实,而是自己政治思想的一种表达。而这些思想,是不是建立在准确的事实基础上的?他们当然没有肯定的回答,这就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或者自己的判断。

那么,我们从战国时代的所谓的禅让实践看,禅让应该既有历史的记载,也有历史实践的事实。毕竟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种影响之深远不是几百年,而是几千年。

从尧舜禹时代到战国时代,也没有到几千年的时间,所以,一切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说法都不会是空穴来风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意见就是,我们可能把“古代”和“现代”的制度混为一谈了,或者说用现代的制度去怀疑古人的制度,或者用古人的制度来否定现代的制度。

因此,这就是一种错误时空的历史观造成的不同的说法,因此,我们来说,到底尧舜禹时代有没有禅让制,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继续讨论的问题,任何断然认为有或者没有,我认为都太过于武断了。

那么,在《竹书纪年》和《郭店楚墓竹简》对于尧舜禹禅让有不同的记载当然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竹书纪年》还是《郭店楚墓竹简》,这两个文献都产生在战国时代,只是因为一个被发现是在西晋时代,一个被发现是在我们这个时代。

《《曾乙侯楚墓竹书》

西晋发现的《竹书纪年》到底是被篡改过的资料,还是没有篡改过的?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从事实来看,在《竹书纪年》之前,关于尧舜禹的帝位是不是禅让,先秦的诸子百家已经有不同的说法了。

那么,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郭店楚墓竹简》在历史资料的绝对真实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研究历史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去伪存真。但是,非常困难。比如说《竹书纪年》中关于穆天子的记载,很多都有一定的神话色彩,难道我们也值得相信这些记载吗?

尽信古人不如无书。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尽管事实需要观点,但是,我们不能用观点来代替事实。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历史事实和你的历史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

但是无论是在战国时代,还是到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关于尧舜禹到底有没有禅让,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做研究的一个问题。

这是因为:第一,历史上所有的记载,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最早的?第二,到底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存在过一个禅让的时代?然后从帝位禅让时代又发展为私有化的帝位嫡传时代了?这仍然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七、记载生辰的叫什么书?

有关生辰八字的书籍有八字入门,四柱预测学,八字的奥秘等,有影响的有邵伟华的四柱预测学,四柱例题解等。

介绍八字的书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线上线下都有。本人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新华书店买的八字的奥秘,里面有如何排八字,怎样使用万年历排八字,时辰怎样确认等。

八、记载历史最全的的书?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九、记载唐太宗最早的书?

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编纂者吴兢(约699 ?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大足元年(7〇1),由宰相 魏元忠、朱敬则等人荐举,被召人史馆,此后长期在国史馆任职。曾 撰《唐书》九十八卷(一说六十五卷),《唐春秋》三十卷,均已散 佚,惟此书存。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十卷四十篇,约八万字。 它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 观年间(627?649)太宗李世民同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 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设施内容,赞颂唐太宗的德政 与治术,告诫李唐后继人“克遵前轨,择善而从”,以永保唐朝基业。

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 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 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全书简明扼要,具有独创性。

《政要》颇受唐朝统治者重视,被“书之屏帷,铭之几案”,列 为皇家子孙的必读教本。

由宋至清,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推崇此书。 《贞观政要》约在9世纪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受到重视,也被列为 皇家、幕府的政治教本。

《贞观政要》国内外现存的古写本有二十余种,其中日本所存的 十八种,均属12世纪以前的写本。木版刻本有十二种。现存最早的 刻本是中国明朝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本(北京图书馆藏)。

元朝儒臣戈直校勘诸本,加写注释和按语,重新编辑,并搜集唐、宋 儒臣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的有关评论,附于章末,于至顺四年 (1333)刊行。通称为“戈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楼 影印明刊“戈本”为底本,删去书中评论,保留原注,重加标点印 日本原田种成博士以日本古写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建治本”)

为底本,就日本现存各种抄本、校本、刊本二十余种进行校勘,并参 照《魏郑公谏录》等书加以核对,编成《贞观政要定本》,于1962 年刊行。

该本基本概括了日本现存各种版本的长处,其中有些内容为 戈本所无。

十、记载古时龟兆的书?

龟兆原意为占卜时龟甲受炙灼所呈现的坼裂之纹。殷商时期,人们灼龟甲以卜吉凶,龟甲因灼而坼袭之纹理名为“龟兆”。

《左传·昭公五年》:“龟兆告吉,曰:‘克可知也。’”《尉缭子·武议》:“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 元 柳贯 《赠王玄翰》诗:“徵言骇今见,信若龟兆占。”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所谓前事之不忘,后事之龟兆也。”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