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断石残碑意思?

2024-10-18 21:29:5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断石残碑意思?

断石残碑是指古代建筑物或墓葬中遗留下来的残破的石头和石碑。这些残石和碑文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它们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却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此外,断石残碑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残石和碑文,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明。

二、侯小子残碑艺术特点?

朝侯小子残碑,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陕西西安出土。此碑残存下半部分,以首行有“朝侯小子”等字,故名《朝侯小子残碑》,该碑隶书,存十四行,满行十五字。碑字较完整。碑阴右上角刻有“种树”等字六行。

《朝侯小子残碑》的书法风格极似《史晨碑》具有端庄、平正、内敛外拓的特点。但又较《史晨碑》秀劲。在用笔上方圆兼施、技法娴熟、法度森严、遒厚凝整。是初学隶书者极好的范本。

三、断碣残碑读音意思?

cán bēi duàn jié

意思断成两段(几段)的残缺的石碑。多用来形容描写荒凉破败的景象。

“碣”,读音为jié、yà,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碣”的基本含义为圆顶的石碑,如残碑断碣、墓碣;引申含义为猛兽盛怒的样子。

在古文中,“碣”也常做形容词,表示山高耸的,高大的,如碣以崇山。——《汉书·扬雄传》

四、为什么叫残历碑?

九一八事变残历碑,辽宁沈阳柳条湖原北大营旧址内。1931年9月18日夜, 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进而占领东北全境,使我3000万东北父老沦为亡国奴,颠沛流离,饱受凌辱。为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不忘国耻,应广大人民的要求特建此碑,并于1991年9月18日落成。碑高18米,由混凝土灌铸,花岗石贴面,外形呈一部翻开的残破台历形,其左侧深深地刻着事变发生的简要经过,右侧是事变发生的年月日和累累弹痕构成的骷髅。下方呈空心,辟为纪念馆,展室陈列着有关事变的历史资料和文物600多件

五、残历碑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残历碑,辽宁沈阳柳条湖原北大营旧址内。1931年9月18日夜, 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进而占领东北全境,使我3000万东北父老沦为亡国奴,颠沛流离,饱受凌辱。为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不忘国耻,应广大人民的要求特建此碑,并于1991年9月18日落成。碑高18米,由混凝土灌铸,花岗石贴面,外形呈一部翻开的残破台历形,其左侧深深地刻着事变发生的简要经过,右侧是事变发生的年月日和累累弹痕构成的骷髅。下方呈空心,辟为纪念馆,展室陈列着有关事变的历史资料和文物600多件。

六、残历碑是为了纪念谁?

        纪念九一八事变,“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始建于1991年5月,于“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当时馆名为"九·一八"事变陈列馆,主体建筑即为如今博物馆标志性建筑残历碑。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附近有“九·一八”事变炸弹碑,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炫耀他们在“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建立的。“九一八”事变博物馆和残历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永恒主题。

七、兴福寺残碑多少字?

35行,每行23、24、25字不等,约845字。

八、碑上文字怎么上色?

通常会使用铜缸熏黑或涂金涂银来上色。这是因为铜缸熏黑可以让铜面颜色更加均匀,而涂金涂银则可以让碑文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处理技术,如采用古法烧制,使用植物染料等来上色,但这些方式比较复杂,并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碑上的文字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如何上色是非常讲究的技术。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上色方式和技术,这也成为了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在保护和修复碑文时,上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美化碑文,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其受到氧化和腐蚀的影响。

九、颜君庙碑残纸和颜君庙碑区别?

答:颜氏笔下的《颜君庙碑》堪称是书法界、楷书中的“金字塔尖”,此书达到了“人书俱老”的程度,该作风格成熟大气,没有丝毫压迫感、平易近人,朴素典雅,是典型的颜体字代表。

李阳冰 篆额,颜真卿古稀所书,人书俱老、水平高超。唐乱之后,原碑倒于郊野,北宋982年重立,现存于西安碑林。此碑庄重笃实、 雄健宽博,刻工颇佳,不像《 颜勤礼碑 》那样点画严重失真脱节,为历代所珍。 晚期颜楷,字的重心下移,在庙堂之气中体现出一种拙气,使颜楷更加散发魅力,这一点应对仔细观察。

r

十、螭首残碑是什么意思?

螭首 词语解释

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龙头像。

螭兽头部形貌的雕刻,通常刻于钟鼎、彝器、印章、碑首、石阶、石柱等处,作为装饰之用。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合,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

螭为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于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

残碑,汉语词汇。拼音是cán bēi,指残缺的碑石。

词语出处

唐·苏颋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

宋·王安石 《破冢》诗:“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

宋·黎廷瑞 《贺新郎·落星寺》:瓦老苔荒钟鼓陋,斑剥残碑无几。想此处、阅人多矣。

宋·刘子才 《兰陵王·赋胡伯雨别业》:残碑藓痕积。记当日清游,夫君题墨。

明·王偁 《黄陵庙》诗:“剥尽残碑无可问,春山唯有鹧鸪啼。”

清·陈维崧 《沁园春·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词:“谁相问,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

清·陈维崧《游顾龙山》诗:“闻说当年翠华廵,朱旗暗卷残碑在。”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