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圣教序特点?
一、褚遂良圣教序特点?
回答如下:褚遂良圣教序的特点包括:
1. 以宗教为主题:圣教序是一篇宗教文本,它以介绍、宣扬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为主要内容。
2. 文笔简练:圣教序的文字简练明了,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3. 语言流畅:圣教序的语言流畅优美,采用了大量的重复、并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节奏感强,易于朗诵。
4. 强调信仰的重要性:圣教序在文章中多次强调信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和永生。
5. 体现宗教的教义:圣教序体现了基督教的教义,如原罪、救赎、三位一体等,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二、褚遂良妻子?
他的妻子,史料无记载,故不详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三、褚遂良妻?
他的妻子,史料无记载,是褚夫人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四、褚遂良名言?
褚遂良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留下了很多的名言:
亭中奏赵瑟,席上舞燕裾。
行云泛层阜,蔽月下清渠。
花落春莺晚,风光夏叶初。
良朋比兰蕙,雕藻迈琼琚。
伏枥丹霞外,遮园焕景舒。
等等。
五、如何评价褚遂良?
提到小鸟依人,人们肯定想到的是娇小可爱的女子,或者这类女性依傍她们高大男友的样子,而这一成语的最初出处,却是来自唐太宗李世民对重臣褚遂良的赞誉。旧唐书列传第十五章——长孙无忌列传中,唐太宗评点诸位重臣时说:“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此后随着时间推移,飞鸟变成了小鸟,比唐太宗还要大两岁的中年大叔褚遂良,也变成了急需男友力支援的萌妹子。今天我们不提萌妹子,单说褚遂良。
历史上的褚遂良是一个很复杂也很简单的人,说他复杂,是因为他兼具多种身份,以至行事动机很难揣测。而说他简单,是他做事颇为雷厉风行,始终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当然,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讨论动机实际上是最没意义的,更重要的还是过程和结果。从褚遂良身上,我们能发现值得信仰的东西,值得追求的东西,也能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令我们有所反思。
褚遂良的出身显赫,可谓书香门第,钟鼓鼎食。他的父亲褚亮是横跨陈朝,隋朝和唐朝的大才子,甚至因为太有才而遭到隋炀帝杨广的嫉妒,诬陷他参与了杨玄感谋反,把他贬到了西海——今天青海的海西州当官。这里多说一句,杨广嫉妒才子的性格是出了名的,据说不管是薛道衡的“空梁落燕泥”还是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都给他们带来了杀身之祸。反过来,这也成为了杨广本人所著诗作数量颇多,而同时期文人留下作品甚少的原因,毕竟堵住别人的嘴之后再说话,那么这世界就只能听到你一个声音了。蒙曼教授在百家讲坛的《大隋风云》中,曾经先大大称赞杨广为隋朝第一诗人,顺便再讲了薛道衡的故事,这打脸的方式还真是略显婉约。
人都是有脾气的,因为有才而被贬到不毛之地,又目睹了杨广的一系列暴行,褚亮和褚遂良父子在天下豪杰四起反隋的时候,也加入了传奇枭雄薛举的账下。薛举仅从军事角度来说,肯定是那个时期超一流的名将,唐朝称霸中原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强敌,譬如王世充,譬如窦建德,譬如刘武周,可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薛举那样,靠着并没绝对优势的兵力,把李世民直属的军队打的如此狼狈。浅水原之战李世民损失的部队达到了十之五六,全线溃败,自封西秦霸王的薛举接受部下建议准备直攻长安,褚亮褚遂良父子眼看要成为“开国功臣”。然而天佑李唐,薛举突然暴病身亡,李家军最终击败了薛家军,褚亮和褚遂良也就此投降当了唐朝的降臣。
那个时代距离隋朝的中原一统不过三十多年,在几百年的五胡乱华过程中,汉王朝提倡的“忠义”的理念对文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之前先后为陈后主,隋炀帝和薛霸王效力过的褚亮,见到唐军时立刻俯首称臣,大唱赞歌。旧唐书记载了褚亮在李世民面前诋毁旧主,逢迎新王的话:“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李世民闻言大悦,褚亮也得以在日后官运亨通,得享天年。和父亲不同,褚遂良终其一生,也没学到褚亮见风使舵的本事,这是后话。
从618年末褚遂良降唐,到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褚遂良20年的时间里在官场上提升缓慢,倒是在习文和书法的领域有所突破,尤其在书法方面,褚遂良俨然成为了那个年代书法届的扛把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唐太宗感慨“虞世南死后再无与我谈论书法的人了”时,魏征向唐太宗推荐了褚遂良,称他“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从魏征的历史定位来看,他向李世民推荐这位已经不惑之年的小官(褚遂良时任起居郎,记录唐太宗的言行),应该不是只想推荐给皇帝一位弄臣,而是想让褚遂良本人有更多展现能力,为国尽忠的机会。事实证明,褚遂良很好的扮演了“虞世南第二”的角色,既能投皇帝所好,又能从国家角度出发劝谏太宗。贞观十五年,在魏征和褚遂良的劝说下,唐太宗放弃了泰山封禅的面子工程,为后世留下了爱民如子的好名声,同时也避免了封禅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内忧外患。有后人认为褚遂良此时的谏言言辞上极尽谄媚,动机上不过是效仿魏征假装谏臣,这种无视过程结果,惟动机论的诛心历史观,注定狗肉上不得席面。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多次提到褚遂良的进谏,虽然在谏言的数量上和质量上,褚遂良都无法和魏征相比。但是从谏言的方向来看,这位已入不惑之年的“新人重臣”确实一直着力于维护唐朝统治者的政权稳定。在他的建议下,唐太宗限制了王府官僚的任期,加强了对子女的教育,控制了自己对奢侈品的欲望。而隋文帝和隋炀帝正因为没有做到这些,才令隋朝仅仅建立不到四十年就迅速灭亡。褚遂良劝诫唐太宗很重视方式方法,既引经据典,又平易近人,虽然感觉不那么直白,却往往能够起到涓涓溪流汇集成海的效果。这大概就是唐太宗既赞他“遂良博识,深可重也”,又赞他“性亦忠正,飞鸟依人”的原因了。
在唐太宗眼里,褚遂良既是臣子,又是同好,还是他的朋友和知心人。也正如此,唐太宗在讨论继承人问题的时候,也会找褚遂良商议。旧唐书记载了一段现在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的历史:唐太宗有一次主动对褚遂良说:“昨天青雀(魏王李泰的小名)投入我怀抱中,告诉我他只有一个儿子(李欣),将来如果当了皇帝后就要杀死李欣,自己百年后传位给晋王李治。听到青雀这么说,我更加怜爱他了。”当时的时间是贞观十七年,距离唐太宗去世还有六年,这位以史为鉴的明君,仿佛忘记了春秋时期宋国因传弟不传子,从而引发五世之乱的教训。褚遂良对此坚决反对:“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长子,因行事荒唐意图谋反被废)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龟镜在这里是引以为戒的教训的意思,而殷鉴在这里指代的自然是废长立幼,二世亡国的隋朝了。唐太宗听后也立刻下了决心,当天就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如此草率的表明态度,如此迅速的决定太子归属,这件事情确实显得有些荒唐,但却成为了事实,载入了史册。对这件事比较合理的推断,就是唐太宗只是用这件事试探一下大臣的口风,实际上心中早就已经决定传位李治。但能够公开的在继承人问题上对皇帝表明态度,指出错误,褚遂良的胆量确实可嘉。
唐太宗和褚遂良也曾有过一次载入史册的正面冲突,这次冲突最终给褚遂良留下了耿直忠正和尊重历史的美名。有一天唐太宗突然暗示褚遂良想要看君王的起居录,还旁敲侧击希望史书不要记载自己的过失(主指玄武门之变杀兄挟父的行为),却碰了个硬钉子。褚遂良的回复是:“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虽然唐太宗后来还是在房玄龄担任史官时篡改了史书,但至少在褚遂良这里,历史还没有在搜索玄武门之变或浅水原之战的时候,出现“依照大唐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条例,已禁止显示”的尴尬。
在最初阎立本作画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并没有褚遂良的画像,倒是凌烟阁的字由这位大书法家亲笔题成,这也算是对褚遂良的另一种方式的肯定。随着开国功臣或病死或退休,褚遂良在朝中的地位已经和魏征相差无几,在唐太宗弥留之际,他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视为自己的霍光和诸葛亮,将李治和大唐王朝交给了他们。当着两位大臣的面,李世民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从贞观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短短十一年当中,褚遂良以书法高妙受到关注,以屡进良谏得到重用,以忠正不阿赢得风评。纵然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并非白璧无瑕,诬告重臣刘洎这一巨大污点永难磨灭,但无论是宋代史学大家司马光,还是近代史学泰斗吕思勉,都认为褚遂良的诬告与私德无关。褚遂良与刘洎并无个人恩怨,甚至还曾经一起阻止过唐太宗修改史书的企图,然而两人分数不同派系,褚遂良在皇位继承人上支持李治,而刘洎则支持李泰。虽然最终李治胜出,可两人的政治立场已经泾渭分明。对唐太宗来说,面对褚遂良无凭据的单方面诬告,仍然执意赐死刘洎,这只能是他本人也觉得刘洎继续活着,注定不会对太子有所助益罢了。
唐太宗的去世对唐朝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此刻的褚遂良心情注定是复杂的,他悲痛着英主的驾崩,沉重着挚友的托孤,承载着高宗的信赖,眺望着王朝的未来。位高权重的褚遂良,是当时朝堂内第二号人物,考虑到长孙无忌身为李世民夫人(长孙皇后)的弟弟和李治舅舅的关系,褚遂良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强的后起之秀。时年53岁的褚遂良成为人生赢家后并没有懈怠朝政,在李治面前这位老先生仍屡屡纳谏,态度也越发强势起来。作为自己一力扶持的皇帝,年轻体弱又性格温和的李治,一直是褚遂良眼中的乖宝宝,好孩子,可这位一心为国的重臣怎么也没想到,就在短短六年后,这个乖孩子带着一个小姐姐,对自己痛下狠手,让自己的人生以悲剧收场。
公元655年的朝堂上,皇帝和大臣展开了激烈的冲突,气氛剑拔弩张,一双女性的眼睛在冷冷注视着这一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后不给我生儿子,武昭仪生了,我现在想立武昭仪当皇后,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高宗看着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说出这样的话,看似与众大臣商议,实际上已经发下了命令,只需要长孙无忌来表态。
然而先表态的是褚遂良,因为他此前已经和长孙无忌在上朝前商议了这件事情,后者的意思是:您先来反驳,我跟着上谏(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
“皇后出身名门,是先皇为您娶的儿媳,并未违背妇德。先皇去世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我的好儿子好儿媳,就托付给爱卿了’”。陛下当时也在场听到了先皇的话,想必也是音犹在耳。皇后此后并没有过失,不应该废黜。我今天不敢答应您,违背先皇的遗命,特请陛下三思啊!”
褚遂良越说越激动,直接把上朝的手板放在了台阶上。
“愚臣今天触犯了您的龙威,罪该万死,但是只要能够不辜负先皇的厚恩,我这命,不要也罢了!这手板,就还给您吧!”
随后褚遂良解下了头巾,重重的向高宗多次叩头,额头上的血涌出来,洒在了皇殿上,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不屈服的味道。
所以说,褚遂良始终和他父亲不是一类人,后者侍奉了几代君王,仍可官位亨通,除了自身文采能力出众之外,靠的就是善于观察时势,懂得揣摩帝王心意。而褚遂良的行为,只证明他对唐太宗的忠诚,远超对高宗的尊敬和惧怕,也凌驾于自己的生命和仕途之上。
文人相惜,无论是司马光还是苏轼,读到这里的时候,纵然不热泪盈眶,想必也是感慨良多,唏嘘不已。而同样的画面,有人却觉得是功高慑主,居功自傲,这就是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巨大差距。
那双冰冷的眼睛终于射出了怒火,那个和高宗一起临朝听政的女人——日后篡夺了唐王朝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实在容忍不了一直打压自己,妨碍自己上位的老臣们了。
“何不扑杀此獠!”武昭仪的怒吼响彻了整个皇殿,当时或许还没人意识到,这也是震动乃至颠覆唐王朝的怒吼。随着褚遂良被卫兵拉出宫殿,这天的朝议就此结束。
褚遂良的忠直没有让高宗放弃废后的想法,反而让自己身陷囹圄。很快高宗就得到了军事一把手李勣(原名徐世勣,凌烟阁功臣)的支持,不顾文臣劝阻,坚持立武昭仪为后。上台后的武皇后开始清算仇家,褚遂良先被赶出朝廷担任外官,继而被武皇后指派的许敬宗和李义府诬告,名为降职,实为流放(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已经六十多岁的褚遂良终被贬到了今天的越南河内地区——唐朝最荒凉贫乏的地域。在绝望中褚遂良向皇帝上书,表述了自己的忠心,列举了曾立下的功绩,但是毫无回应的结果只是让他变得更加绝望而已。
公元658年,褚遂良在爱州走完了自己62年的人生,从42岁得到唐太宗重视,到11年后成为朝廷中的第二号大臣,再到60岁起被打压陷害,终以客死他乡谢幕。褚遂良的仕途时间并不算经年累月,所做功绩并不算无可替代,也留下了诬告刘洎,陷害李道宗等污点。但褚遂良在人生低谷时,20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在得到重用时,数十次规劝太宗高宗的超凡勇气;在面对强权时,维护正道天理的刚直不阿;在主上逾制时,敢于正面对抗的赤胆忠心……都是几千年来被人肯定和向往的美德。褚遂良是复杂的,他人生中扮演了无数不同的角色,在诸多领域有所建树,后人从不同角度出发,能看到完全不同的褚遂良。但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褚遂良也非常的简单,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性格偏执的直男,才华横溢的文士,全心奉主的忠臣的一生。
褚遂良死后20年,唐高宗在自己的遗诏中召回了褚遂良的宗族。又过了20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在弥留之际,令当年受褚遂良连累的家族后人“咸令复业”。这道遗诏不能抹去武则天政治斗争中采取卑劣手段的事实,反而成为了她诬告陷害褚遂良等大臣,到死前仍良心不安的证明。
在褚遂良去世百年之后,唐朝的第九位皇帝唐德宗李适又一次涂图了凌烟阁,褚遂良,苏定方等二十七人出现在了凌烟阁的画像中。这只坚正忠诚的飞鸟,终于永久的落在了大唐英雄榜的画像上。飞鸟依人,重归故里。
城南刘生评曰:“褚公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以书翰文辞得宠,以善谏忠诚得信。遂良腹有韬略,胸怀天下,一心报知遇之恩,九叩见刚正之意,热血酬知己,丹心照青史。既为人臣,能阻太宗篡史,敢拦高宗易后,人皆观望,公不浮沉,为褚公生平最傲二事。奈何两帝有别,故谏太宗得升迁之福,妨高宗遭流放之祸。贵为股肱,未逢明君,身为国死,犹不值也,而常人死当何值?恐不废江河万古流耳!”
主要参考文献及讲座:
刘昫《旧唐书》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蒙曼《大隋风云》
韩升《风云唐太宗》
于赓哲《大唐英雄传》
梅毅《隋唐英雄志》
六、褚遂良行书枯树赋的特点?
虽然是行书,但枯树赋仍然保留了褚遂良楷书的笔意。
七、褚遂良的故事?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
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八、望月怀远褚遂良?
不是禇遂良的。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九、褚遂良诗词名句?
安德山池宴集
[ 唐代 ] 褚遂良
伏枥丹霞外,遮园焕景舒。行云泛层阜,蔽月下清渠。亭中奏赵瑟,席上舞燕裾。花落春莺晚,风光夏叶初。良朋比兰蕙,雕藻迈琼琚。独有狂歌客,来承欢宴馀。
十、褚遂良怎么读?
褚遂良[chǔ suí liáng]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安德山池宴集》唐·褚遂良
伏枥丹霞外,遮园焕景舒。
行云泛层阜,蔽月下清渠。
亭中奏赵瑟,席上舞燕裾。
花落春莺晚,风光夏叶初。
良朋比兰蕙,雕藻迈琼琚。
独有狂歌客,来承欢宴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