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遣隋使和遣唐使区别?

2024-08-22 22:48:13  来源:网络   热度:

一、遣隋使和遣唐使区别?

去的朝代不同,一个是隋朝,一个是唐朝

二、遣唐使去的是洛阳还是长安?

东都洛阳。

日本遣隋使共有5次。若再加上隋朝派往日本的使节1次,则见诸于文献的往来就达6次之多,其频繁程度超过被誉为古代中日关系黄金时期的唐代。其中,日本派遣到访洛阳的使节共4次,分别为第二、三、四、五次。隋朝派往日本的1次使节也从洛阳出发。下为到访洛阳的遣隋使:

三、遣唐使的目的?

遣唐使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学习唐和朝鲜文化,所以他非常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大使、法官、书记员和其他官员。比如,高祥、玄理、吉备真备在中国学习了很长时间;许多成员都是文章博士,小野黄和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后两人被任命但并未成行)。两父子被任命为使节,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和经历,这有利于向唐学习。随行的海外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和王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回国受阻,所以他们留在唐担任秘书监。橙色来自唐人目作为学者的潜力。进入唐的各行各业的医生、音乐家、画家和工匠都有自己的产业,他们受到唐人的重视,并受益于唐人。遣唐使从中国经典和历史的子集引进了大量的经典,中国文化在日本,上层封建社会中流行,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园中有大量的唐文物,是中国从遣唐使进口的物质文化,遣唐使赠送给唐,唐回复给朝鲜,实际上是两国之间的物资交换。

扩展知识: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四、遣唐使指什么?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

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

五、日本遣唐使废止时间?

日本作为盛唐文化的仰慕者,以国家为发起者。共发动了十余次遣唐使,系统的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精神。这在世界史的国与国交往中,也是比较特别的。

日本人在公元894年废止了著名的遣唐使政策。在这之前,安史之乱后,其实遣唐使不论规模还是频率上已经大大的降低了。这其中不仅有唐朝方面的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因素

六、遣唐使中杰出的代表?

晁衡,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一个跟随遣唐使来到大唐的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最后因为太喜欢唐朝了,改了个名字,拿到唐朝绿卡,定居了。

七、遣唐使的历史背景?

大化改新后,日本政府不断地派出使臣,到中国的唐朝来。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共19次,每次从两百人到四五百人不等。遣唐使的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还有大使之上的特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另外还有留学生、僧人、医生、商人以及水手等。因为是派遣到中国唐朝去的使臣,所以称 “遣唐使”。

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非易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地。遣唐使的船队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州北部开始横渡大海。

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宁波登陆。

八、遣唐使是什么意思?

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派出的特使,负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外交交往和文化传播。这一制度始于唐太宗时期,由于唐朝边疆广阔,与邻国交流频繁,而且考虑到外交关系对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设立了遣唐使制度,以加强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往来。

遣唐使首先要传达皇帝的信令,并且带去礼品,同时观察外国政治、文化、经济、地理情况,并将了解情况汇报给朝廷,以便制定对外政策。

此外,遣唐使还承担了传播唐朝文化、技术和艺术的重要使命,成为唐朝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即渠道之一。总之,遣唐使制度在唐朝外交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了解。

九、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教案?

唐帝国在当时的世界,无论科技、文化水平,还是百姓素质、国力方面都遥遥领先,这成了周边各国纷纷效仿的榜样。他们纷纷派遣知识分子前来唐朝学习,这些被派遣而来的人称为“遣唐使”,其中以日本派遣的居多。

高僧鉴真立志前往日本弘扬佛法,先前六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在全团三十多人死亡的情况下,成功抵达日本,引起日本全国轰动。高僧鉴真起初担任日本皇室的大僧都,后来又成了唐招提寺的住持(当时日本规定只有在招提寺毕业才能算合格僧人)。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记忆力,纠正了从百济流传到日本的佛经中的错漏,让日本佛教走上正轨,最后使佛教成了日本的国教。

十、遣唐使的代表人物?

遣唐使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

1.吉备真备吉备真备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在长安待了20多年,他的主要贡献一个是给日本带回包括政治、军事、数学、天文历法、礼仪等各个领域的中国典籍1700多部。其中张良传下来的《六韬》、《三略》等兵法书,被尊为日本的兵法之祖,《乐书要录》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在日本被保存,成为研究唐朝音乐的重要资料;他的主要贡献还有将日本汉字的读音由吴音改为唐音,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作为日本文字的一部分使用到今天。他还将中国的行政制度带到日本,行政制度都道府县的设置等至今还在沿用。

2.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在中国待得更久更广为人知,他至死都没能回到日本,客死异乡。阿倍仲麻吕来到唐朝后起名晁衡。阿倍仲麻吕是作为留学生来的,他到长安不就就进入了国子监学习,攻读礼记、周礼、诗经、左传等经典,并一举考中进士。他酷爱中国文化,决定留在长安暂不回国。他的才华很快受到朝廷的赏识,开始在朝中担任职务,不断升官进爵。他还结识了唐朝著名的诗人们,与李白、王维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在中国娶妻生子,完全成为了一个中国人。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思乡之情落叶归根的情结渐浓。天宝十一年,入唐已经三十七年,年龄已达五十六岁的仲麻吕再三请求回国,唐玄宗终于同意他随日本遣唐使的船队回国。

然而在归国途中,船队遭遇到了风暴,他们的船队被吹到了越南沿岸,登陆后的遣唐使们又遭遇海盗劫杀,只有仲麻吕等几个人侥幸逃脱当时通讯并不发达,李白在听到仲麻吕遇难的消息,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天宝十四年,从越南侥幸脱身的仲麻吕一行几人历尽艰险, 再次返回长安。上至皇帝,下至好友,都甚是欢喜。仲麻吕再次回到唐朝后,相继出任了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