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西敏寺的碑文和拜伦普尔西弗《我想改变世界》的结尾,是同一篇诗文吗?
拜伦的《我想改变世界》的原文如下: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我想改变世界——拜伦·普尔西弗
改变是人生中一个艰难的抉择。你有过多少次想要帮助别人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最后往往发现他们依旧保持一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沿着过去的生活轨迹继续前行?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举出各式理性的依据,但是一切仍然是老样子。
举个例子,尽管一项工作需要采取新的或者更有效的方式来完成,一个职员却总是反复采用相同的工作方式。如何解释这种适应性的缺乏?
一种原因或许是他们太习惯于这个舒适区了,因为这就是他们一贯的工作方式,而且他们十分了解这种方式。如果想让他们采用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就需要他们走出舒适区,而且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他们或许不能在不犯错的情况下采用新的工作方式。
我在社会司法领域工作过几年,同成百上千的关押在省监狱或者即将转入联邦监狱的罪犯交谈过。在这么多次的谈话中,有一个主题反复出现: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是做什么来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人生,因为他们不想改变。
不管是做何种改变,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这种想要改变的愿望和决心。只有一个人可以做到,那个人就是掌控他们自己命运的人。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各种瘾君子。吸毒者可以被送到排毒中心。但是一旦被释放,能决定再次沾染毒品的只有他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个按照一个人的意愿而做出的选择只属于那个人。如果一个人觉得改变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么他就不会选择改变。
几年前,我经历了一次类似的挑战。这次经历与我的一名工作人员有关。当时,我们开展服务的方式确实需要改变。我特别需要所有人都能参与这种改变。这个员工的问题既不是她不理解改变的必要性,也不是她没有改变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她不想改变是因为她一直按照老方式工作,而且并没有看到新的工作方式给她带来的好处。所以,对我的挑战就是要找到特别的好处给她,这样她就会认识到改变对于她是有特殊的好处的。最后,我私下里跟她谈了一次,并把她愿意为之改变的好处讲给她听。
如果你想帮助别人改变,前提是他们想改变。如果他们不想改变,这就如同强马饮水。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下面这个故事是一个不知名的僧侣在公元1100年写的。故事反映的道理是,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结尾部分是这样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改变世界。但我发现改变世界很难,因此我试着去改变我的国家。当我发现我也改变不了国家的时候,我开始想着要改变我居住的小镇。我也没能改变小镇。年纪大一些了,我尝试改变我的家人。现在,我已然是一位老人。我才意识到我所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我突然觉得如果很久之前就改变自己,我就可以影响到我的家人。我的家人和我就可以影响我的镇子。他们的影响力就可以改变国家,那样的话,我就真正改变了世界。
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主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