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湖南罗氏起源?

2024-08-08 21:42: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湖南罗氏起源?

罗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公元前690年,罗国(河南罗山)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罗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扩展资料: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二、江西罗氏起源?

罗氏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

三、祖德罗氏起源?

 罗姓 拼音:luó,在《百家姓》中排第75位。 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0位。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等地,当今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95%,总人口大约有1260万。

罗姓来源

  一、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 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二、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

  1、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

  2、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

  3、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

  4、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

  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

  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四、罗氏的起源?

出自坛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坛”为中国古代 最早的姓氏之一。据《万姓统谱》记载,鄢、郐、路、逼阳、鄱等姓,都 是古时的坛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 火神。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 己、董、彭、秃、坛、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公 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 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 国名“罗”为氏。

五、兴宁罗氏起源?

兴宁罗氏族谱记载:始祖洪德,“讳用格,行任郎。宋景定壬戌科进士,官至朝散大夫。配九妻,生十八子,广布粤东、粤北、粤西、粤西及赣、湘、桂、浙、闽、川、台诸省和东南亚,奕叶蕃昌。”

兴宁罗氏可能有多支,O-FGC66089罗氏为其中的一支,来源有待探索。 通过父系深度检测, 可获得该家族共同祖先的年代、各地罗姓的谱系关系以及和其他O-FGC66089姓氏的谱系关系。

六、豫章罗氏起源?

豫章罗氏是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据《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了九江郡。

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七、广西壮族罗氏起源?

(1)容县罗氏基祖

容州市境内罗氏基祖,是自宋、元、明间,陆续从广东徒迁入容定居的。目前有不同基祖宗支十多支。分布在容州境内八十多个村落,后发人丁计不少于19000多人,裔衍人口超过2000者有沙棵罗、长河罗、大鹏罗、六王罗、泗关罗等基祖。其它宗支:如黎村罗、菠萝塘罗、三窝水罗、西章罗、绿荫罗裔发人丁累计也有800以上。

沙棵罗氏,先祖从广东嘉应州宁县东厢地迁居罗定东安川心白石社。入容始祖仕旺公于明末崇祯年间到自良圩谋生,于清初移迁顺里太平沙棵垌开居创业。二世显贵,配刘氏,生六子:名威、名亮、名广、明兴、明秀、明发。现黄蟮堂、平坡、中信、旧洲棒射村均属沙棵基祖后裔。台湾、南洋各国亦有仕旺公后裔客居经商。名誉 、名秀、名发子嗣有待查实。仕旺公裔今已衍发至十五代。

松塘、长河、白饭三处罗氏,同属来自粤东韶州英里,信务社黎垌。四世祖时诸兄弟各自谋生,淑仕公由黎垌移居水边鸟石垌。六世祖英玉于清乾隆初年由广东到长河街对面香塘入赘黄家江氏。七世祖昌鼎也迁籍容县长河街。昌武公迁至长河冲松塘。八世清汉公由长河街移居白饭口。清洋公居白饭冲肚。从此形成四大房永世长兴。

六王罗氏-远祖始于隋朝末年由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垌葛藤村,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白石社珠玑巷定居。宋淳熙年间,因战乱,吾祖特公,名国器,举家逃至广西梧州府岑邑荔王(即今南渡镇荔王村)沙梨化定居。后裔大经公于明末清初年间,迁容六王镇维村定居。距今已300多年,大经公乃容县六王始祖。后裔分居维村、大公、六位、六槐、谭螺、谭禾、双头、座塘、上垌等村镇。

大鹏罗氏-是洪德公后裔。其分支文享公移居福建漳州,生四子,三子德成、四子德昭迁兴宁铁罗坑开基。数年后德成公迁南雄珠玑巷白石社,配陈氏,生二子:章麟、章恒;章恒长子纪公移籍顺德;次子纲公迁居罗定;三子绩公迁居阳春;四子继公迁居岑溪西乡黄荔花梨地居焉。数年后,继公之次子第元迁居顺里长奇,约于明末移居风水宝地十里大鹏创业。入容至今裔发到十九代,丁旺势强。后裔散居各地,或居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民国文官司武将曾称誉容州。

泗关罗氏入容始祖贵仲公,祖籍广东德州合龙村五府社,于明朝天顺七年迁籍容县,先在东华瓜村暂住,后迁泗关雍塘定居。后裔发展到二十三代。莲塘罗、长兴罗、石寨罗、松山罗、县底镇罗、东瓜罗、平山罗、北流小一里塘头罗均源于贵仲公宗派。

八、苗氏田氏起源?

您好,苗氏和田氏都是中国的姓氏,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苗氏的起源:

1. 据传说,苗姓起源于黄帝时期,当时有一个叫苗窍的人,他是黄帝的部下,因他善于种植而被封为苗侯,后来就以苗为姓。

2. 另一种说法是,苗姓来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有一位大夫叫苗贲,他的后代就以苗为姓。

3. 还有一种说法是,苗姓源于苗疆地区的苗族,据考证,苗族在唐朝时已经形成,并且有一些苗族人会以苗为姓。

田氏的起源:

1. 据传说,田姓起源于黄帝时期,当时有一个叫田忌的人,他是黄帝的部下,因他善于耕田而被封为田侯,后来就以田为姓。

2. 另一种说法是,田姓来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楚国有一位大夫叫田单,他的后代就以田为姓。

3. 还有一种说法是,田姓源于古代的耕田部落,这个部落以耕田为生,后来就以田为姓。

九、公输氏起源?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鲁班算是公输家的祖师爷了吧《公输》选自《墨子》是古代战国时楚国大夫鲁班(公输班)的字或者姓。文中记述鲁人墨子出使楚国,用自己的智慧说服楚国大夫公输盘(公输班)和楚国国王放弃意欲侵略宋国的企图,其语言水平和用心精巧为世人所共慕。《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十、于氏起源?

关于于姓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来自西周国姓,姬氏一族。传说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周武王的二儿子邘叔受封于邘国(如今的河南境内),此后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后来春秋战国时期,邘国被郑国所灭,邘叔的后裔就从河南搬迁到山东,今天于姓仍然是山东省的大姓。

第二种:来自于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唐宪宗李纯当政时,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将复姓的“淳于”改为单姓的“于”。后来有一部分人将姓氏改回“淳于”,有一部分不改,依旧使用“于”姓,因此成为了于姓中的一支。

第三种:来自北魏前期,为逃避三国之乱在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属北魏时期鲜卑族。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姓氏汉化,又重新使用于姓。

第四种:来自当时统治者的赐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中明朝时,元人巴延达哩降明,被当时朝廷赐姓于,名忠;同时有因众多原因,土族、回族、高丽族等少数民族改姓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