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宜宾牟氏起源

2024-08-08 15:36: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宜宾牟氏起源

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那时期的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源流二

 

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源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宾牟,复姓,三氏,<礼记>有宾牟贾。”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由于宾牟贾精通乐礼,因此孔子曾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尊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七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九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弥牟氏家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弥牟氏,是从楚国贵族芈氏族群中分衍出来的复姓,与若敖氏同时诞生,因封居于弥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称弥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者。但其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二、宜宾寇氏家族来源?

寇姓的起源有二:己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己姓。黄帝之裔,在夏为昆吾氏。西周初,周武王封昆吾氏后裔苏忿生于温,并在京城任周之司寇。其支庶子孙以官名为氏。己姓寇氏的历史大约有31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成王平定三监和武庚之乱,封其叔、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兼周王室司寇。其支庶子孙以寇为氏。姬姓寇氏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

三、刘氏宗祠,重建,碑文,征求意见?

你要参照你们的族谱,好好修建一下。

四、王氏始迁祖碑文怎么写?

这样写:亲爱的王氏后生们,子子孙孙们。为了王氏祭祖,为了王氏祭祖文化的代代相传下去,经王氏祭祖家族传承人小组的研究决定:修缮王氏祖坟碑一座:望王氏后生们,慷慨解囊捐资,修缮祖坟碑。凡捐资献款者,碑上留名。望王氏后生助力成功。王氏家族传承人小组。x年x月x日。

五、阳平王妃李氏墓志碑文译文?

全文:太妃李氏,顿丘卫国人也。魏故使持节大将军阳平幽王之妃。使持节卫大将军青定二州刺史阳平惠王之母。

鸿基肇于轩辕,宝冑启于伯阳,哲人之后,弈叶官华,龟玉相承,重光不绝。祖贤,晋南顿太守。神鉴朗悟,知名往朝。父超,宋龙骧将军哲县侯。风德高迈,见重刘主。太妃禀婺光之淑灵,陶湘川之妙气,生而端嶷,幼则贞华,睿性自高,神衿孤远。风仪容豫,比素月而共晖;兰姿炤灼,拟芳烟而等映。柔湛内恭,温明外发,凝然若云,洁然如玉。

若夫汪汪冲操,状丽渊而独邃;英英瑶质,似和璧而起照。志量宽明,性度方雅,顾史自修,问道针阙,五礼既融,四德兼朗。九族称其贞淑,邦党敬其风华。于是鳲鸠延娉,玉帛盈门,就百之盛仪,居层樔以作配。太妃遂内执恭谦,外秉礼宪,慕关睢之高范,遵鸡鸣之鸿轨,柔裕以奉上,慈顺以接下,发言必也清穆,举动其于令则。湛如渌泉之发浦,皎若明月如升汉。

妇德徽于大邦,母仪光于蕃国,四育宝璋,道映当世,奉时之绩,鸿册流芬。故庙堂庆其诞载,王业赖其作辅,烈岳之胤,太妃其有焉。太妃慈惠为心,聪令为德,严而易奉,和而难悦,恭己以政人,克躬以齐物,俭不侵礼,华不损诰。

虽荣贵弥隆,而志操不俞,欢恚弗形于颜,憍矜莫现于色,听其声则无鄙吝之心,睹其容则失傲慢之志,故能长幼克谐,小大斯穆。至于孝慕仁厚之感,慈明恭允之量,垂衿泛爱之道,温柔和裕之至,信可以踵武大姜,继轨任氏者矣。天不报善,歼此仁淑。

春秋八十,熙平二年岁次大梁十月己丑朔二日庚寅寝疾薨于第。朝野悲恻于上,云宗痛慕于下,凡在有怀,莫不摧惋。粤十一月戊午朔廿八日癸未窆于洛阳之西陵。夜宫无晓,晨光长绝,图淑德于清泉,刊无朽于玄石。乃作铭曰:舒宫降彩,婺光垂曜,若妃诞载,神仪挺妙。克令克聪,以仁以孝,贞华内朗,德音外照。云姿窈窕,容礼堂堂,于穆仁妃,作配君王。

温恭有则,闲裕有章,徽声夙振,青风载扬。皎皎玉问,穆穆渊情,谈玄简妙,雅论飞声。如彼泉流,弥洁弥清,如彼琳琅,俞久俞贞。报善未征,云仪奄烈,浩月沉天,白云空结。思鸟啼霜,悲风舞雪,追慕余芳,痛此长绝。

六、成氏辈分口诀?

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

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

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七、河北成氏来历?

河北省一向称为“燕赵大地”,这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和赵国。战 国时期的《周礼·职方志》最早提到“河北之地”,《战国策》也有记载:赵有 河北。唐朝正式设置“河北道”,道为今天省级行政区划。1928年国民党建河北省。所以河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最早出现是在唐朝。至于河北省的简 称“冀”是因为这里属于古代九州的冀州,“冀”是希望、希冀的意思,“冀州” 就是寄予希望之州。

八、宋教仁墓碑上显示是于右任撰写碑文,但也有说是康宝成撰写碑文?

宋教仁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1923年去世,由于其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因此墓碑的撰写者备受关注。据记载,墓碑上碑文是由于右任撰写,但近年来也有专家提出康宝成的说法,而且针对这一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

两者之间的争议点在于文风、用字和理念的差异,右任的文章多为诗词和古文,而康宝成的文风则比较朴素和简练,这也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分更加明显。不过无论是右任还是康宝成,都是中国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文章在文学和思想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九、四川宜宾蒲氏由来?

蒲姓的来源和历史:

蒲姓人在四川顺庆府、保宁府,元朝在福建泉州,清朝在山东淄博等地,声名显赫,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有“河东一脉五府望,东南西北有同宗”的说法。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来源于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蒲洪(氐族人,后改姓名为苻洪,著名的前秦君主苻坚的祖父)的家中有一个水池

十、碑文可以说成是祭德文吗?

不是

两者有区别: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祭文,文体名。是供祭祀时诵读的。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