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张埙的埙怎么样?

2024-07-21 15:56:1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张埙的埙怎么样?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二、明朝张尧行碑文含义?

“盖朕读蓼莪而知劬劳之感怙恃均也……”就这一句话就让我潸然泪下了。读《蓼莪》就知道“劬劳”,是啊,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读《蓼莪》就知道“怙恃”,是啊,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是啊,帝王知孝,百姓岂能有不顺之理呢?洋洋洒洒百字碑文无不彰显出孝道至上,无不传递着汉语精髓,无不透视出明朝的发展轨迹。

三、略谈东汉张汜祈雨刻石的艺术特点?

处于东汉比较早期的《张汜祈雨刻石》,属于向成熟规范隶书过渡的隶书。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其特点也十分明显。字体方正峻朗,具波磔而不张扬,笔力遒劲而凝重,寓圆于方,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张汜祈雨刻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结字宽博方整,呈现了两汉时期的正大气象。《张汜祈雨刻石》造型特点总体属于方正形体结构,字形空间布局较为均匀,内部开张,四周比较严谨,笔画撑开至结构的四周,与《西狭颂》《郙阁颂》等宽博类的隶书有相似之处。这种结体一是气象恢弘、雄强正大、不事怪诞,与汉代的审美取向是统一的;二是重心下移、稳重扎实,从碑刻的气象中透露出宽博能容与端庄稳重,面对石刻顿时端己正容、肃然起敬。如其中的“雨”“闰”“有”“谒”等字,重心下沉,保持了早期汉隶朴拙博大的气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体现汉碑雄强一路的作品,没有同时期大多数汉碑所表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自然、朴实简真,尤见刀意。从隶变渊源来看,这类碑刻受简帛书法的影响极少,而是直接从西汉石刻嬗变而来。所不同的是,西汉石刻由于未脱篆意,线条追求圆厚,而这方作品则以刀掩笔,呈现出方拙峻厉的意态。

二、线性厚实内含,保持了隶变初期的篆籀风味。《张汜祈雨刻石》虽然字数不多,但能反映出醇古的历史气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斑驳的石花、平直排叠的字构中能感受到醇厚的金石意味。分析其线形特征,一是平缓厚实,用笔少提捺轻重变化,线条少有蚕头雁尾,略有篆刻中单刀刻来的效果。这除了与当时的书体有关,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古人刻凿草草的制作手段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在汉代的一些铜置上刻凿的或隶或篆的铭文,线条也是如此平直单一,只不过一为金味、一为石味,其线条的平直与横线条之间的平行排叠,令字态呈现出朴厚稳重与苍劲质古之感。二是线条舒展自如而具有节度,其撇、捺、点、转、钩等微妙的屈曲向背变化,使单一的线条形质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感觉,使刚健曲直中具有了润泽和柔和的意味。这种不具波磔而意味高古的隶书,可谓洗尽笔下铅华,直抒古人本性。三是线条松而不散、曲直有度、刚柔相济,正所谓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张汜祈雨刻石》的书写正体现了这一点,通篇线条单纯生涩,突出篆意,没有过于硬和直的线条,也没有过多的长线条,憨厚自然、不紧不松,一点也没有造作之嫌,线条的生动性体现得十分明显。

三、章法朴茂自然,体现了和谐安静的整体风貌。《张汜祈雨刻石》在章法上颇具匠心,安排妥帖。一是全篇整齐,相比一般摩崖巨刻更精细严谨,古朴方劲、刚健整饬,用笔多方笔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锋行笔,兼参侧锋作波磔。尤其是笔画转折处外方内圆,方处棱角分明,圆处刚劲深含拗力。二是行间距的空阔疏朗、字距之间的茂密之势,承接了西汉刻石的主体风貌,形成整幅作品外向张力与内在空灵的对立统一之美,增加了章法上的条理性以及整体团聚感。整幅作品章法上宽展之中有茂密,团聚之中有疏朗,形成丰富的对比之美。三是整篇装饰的框线和四角的圈纹生动有趣。周边有粗边阴刻单线,框线交搭处四角饰有汉代流行的卷云纹,起到了衬托主题字的作用,使全石边沿斑驳厚重的刻凿与中部的相对空灵形成了反差对比,如同书法装裱后对主题字的衬托作用,平添了一种醇古天然的金石意味,无意于美却得到了极高境界的自然之美。这正是汉人的本色,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外在形式对书法审美的参与作用,如染色、做旧等受到格外重视,此石刻字之外的装饰线条或可为其滥觞。

四、符号简约成熟,显示了隶书符号的发展过程。隶书符号化的倾向是隶变的主要特征,《张汜祈雨刻石》在字法、点画、线条符号上,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首先是化弧为折。转折处直角为主,极少形成锐角,遇到框形结构或口形结构,基本上是四角直角、横平竖直、横长竖短、布白疏朗,将隶书的结体方正体现得自然平衡。其次是波挑收敛。隶书是需要波捺来调节规整的,这是隶书的主要符号,但如果夸张波捺,便走入东汉中后期成熟的隶书范式。《张汜祈雨刻石》字形以方整为主,借波捺增强其规整之中的生动性。通篇各字,波捺适当,不事夸张,且以短捺和方笔为主,将雁尾有意收藏,虽然略有起伏,但始终与整体浑然一体,不张不扬。最后是随势赋形,不拘泥字的方形结构。刻石的风格总体方正略扁,略有瘦高,其中随势赋形的字更体现了书写的自由率真。率意之处,可以窥见书写和凿刻的性情。如“首”“震”“宾”“灵”等字,超出了正常方格,表现出书写的自然状态。最后一“时”字,夸张最后一长钩,带简书意味,延续了西汉简牍的符号特征,更显其放浪生动的线条符号。

五、气息庄雅古隽,传达出醇朗严谨的一派儒风。《张汜祈雨刻石》为官刻,虽然幅面不大,但传达出庄雅古隽的气息,不强调蚕头雁尾的成熟八分体,也没有通常汉代摩崖刻石字态的恣纵朴野。所谓“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正是《张汜祈雨刻石》所传达出来的主要特征。通篇观之,刻石拓片脱略民间特点,具有庙堂气象,再加上刻石的内容涉及东汉时期的气象、天文、农业、民俗、信仰、地理、文字等诸多方面,行文自然严谨,信息丰富。其文其书,合而为一,气息严谨不失生动、庄正不失活脱、旷达不失儒雅、古隽不失自然。由此可以判断,此石刻作文书丹者肯定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审美修为,也具有汉代官员士族的儒家气质。刻石者也心存敬畏,不敢马虎,一笔一画,皆为刀法精致到位,力度入石三分,起伏平缓自然。

四、张悦给姚崇写的碑文?

《姚崇墓志铭》原文:

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之功存。

墓铭志大意是您承担着国家的重任,就像擎天柱一样,在著名人物的行列中,应该有您的位置,像四时运转一样,您化育养育万民。

五、征父母合墓碑文对联,父/张正华,母/程巧云?

上联:慈父高风传千古下联:贤母亮节照后人横批:张正华程巧云之墓

六、初学隶书,建议从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哪个碑文开始呢?学习的顺序如何安排?

最近刚好在做汉碑的专题,对此给出一些建议。

学习书法不管是学什么书体,最高效最有用就是学习方法的培养,也即书法原理上的问题以及学习的方法、手段问题。

书法的学习,我们通常推荐“1→x”的学习推进方式,1,是作为入门的字帖,x则是在基本掌握1的基础上在众多的类似书体上去选择你喜欢和更加擅长的字帖,作为临摹和创作的主攻方向。

实际上就是在一本固定字帖由临摹到创作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而这些经验和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类似风格的书体上,这叫举一反三。吃透一家,打通百家。

1,

针对初学者,《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是很好的范本,可以学;《张迁碑》也可,只是会稍微难一点。

前三个碑,是相对而言清秀典雅一类书风的,《曹全》轻松明快;《礼器》瘦朗有神;《乙瑛》中正平和,三碑结体和线条质感上不会很拙。

《张迁》,之所以难,难在线条质感上,同时它的结体是古拙一路的,对于初学者有相当的难度。它的线条富有金石气,而怎么来表现这种金石气对于初学者而言手足无措。表现富有金石气的线条意味着有更加复杂的用笔动作——提按、绞转或者裹锋,这是比较难的,需要相当好的控笔能力才能够做到。

故,初学者要慎重,那也有朋友就钟情于《张迁碑》,能不能直接上手?答案是可以的,在初学时就有明确的审美方向是好事。

2,

说到学习的顺序,或许题主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什么问题呢?就是作为隶书临本的选择,选一本精临、通临、仿作乃至创作,把一本吃透就够了,没有必要都学。如果一开始你不知道写哪个帖好,你可以都写写,体会难易程度,确定自己的喜好,这个阶段你可以同时写几个碑不必有先后顺序。

3,

范本的选择要考虑更多更长久一点,更要考虑个人的偏好和擅长方向。

如果单纯为了修身养性,范本的选择不必考虑太多;

如果作为专业的学习,那就要考虑到很多问题,比如写这本字帖的多不多?写的人太多是不是跳出来会难度很大?这里的“很多人”包括古人和今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所指。

当然客观地讲,写的人多值得借鉴的也多,写的人少可参照的也少,但后者更容易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更容易跳出来。二者有利有弊,个人建议走人少的一条路

写《曹全》的实在太多,虽然范本本身很好,但被人们写俗了。最好不要选这么大众的字帖。除此之外汉碑好的范本很多多,我看有答主说可以学的不多,其实真的是没去找。但是大家总是那几块碑写来写去,以至于让人都以为只有这么些东西。

另外,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其实这个词说的是书法和人的个性上的某种必然的契合。你得知道你所擅长的是精细还是气势奔放的,与此同时,你还需要对字帖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然后综合选择。

以下附汉碑经典及“非经典”临本。

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又称《史晨前、后碑》、《史晨前碑》、《史晨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年)立。
《鲜于璜碑》 一九七九年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的“首拓本”,一下子轰动了书法界,并被认为是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唯一可相媲美的汉碑。
《张景碑 》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

4,此外,与汉碑并称的还有汉简,汉简里面也有很工整的隶书,同样适用于初学者。相对而言,写汉碑的人很多,写汉简的少。因此写汉简是个不错的选择。汉简是汉人的墨迹,在用笔上看得更加清楚,也有助于观察学习。

武威仪礼简 甘肃省博物馆藏 《仪礼》简是极为成熟的汉隶,虽然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书体整齐划一,统一于严整规范之中。此简文字,线条劲健,极富弹性;笔法迅急奔放。

注:图片来自书法空间

七、古代碑文:院主僧全进,隋国吏清河郡,张南叟书。谁有资料?

你这是全文中断续选出的几句,中间还有文字的。院,指寺院主,主人。院主僧全进——寺院主人是一个叫全进的和尚。隋朝的官吏身份(国家干部),清河郡人士,名字叫张南的所写,写此文时年事已高,自称老叟了。

八、我们在临张迁碑这类碑文时时要像临楷书一样尽力去模范到每一个细节吗?

对于同一部碑帖,秉持不同的书写理念,它带来的临写效果是不同的,甚至说差异很大。

一个细节,无论是书写原有的,还是刀刻的结果,或者说自然风化、漫漶造成的效果。我们想一想,要去模拟它,是不是最终还是要落实是在手上?是不是还是要用软毫去实现?

这样去考虑,那么这些新生的细节,都是对用笔技术的扩展。实际上,二百年来,随着学碑风气的兴起,用羊毫去模拟刀刻金石的质感,其笔法,已经非常成系统,成熟有效。

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的名论,本身并没有错,但这是在怹的书学主张上来看。启老对于碑派,并没有过多的实践,这是事实。我常说,譬如火腿腊肉,在鲜肉已经很充足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去做这种食材,为什么呢?因为它在鲜材以外,别开一种滋味,丰富了我们的饮食体验,这是一种进步。如果一块上乘的火腿,我们又要求透过火腿去追思鲜肉的滋味,那又是何必呢?帖学系统优秀的帖,现在随意可得,已经不是古人可以比拟的了。

虽然我主张尽力刻画,但对于初学,细节取舍最难。那些要着力刻画,那些可以暂时忽略,学人往往掌握不好这个尺度。

其实还是用笔放在第一位,抓大势,如果刻画这个细节,令用笔损失,那么就先放过,抓其大势,回头再逐渐丰富,张迁,或其他碑,都是如此。

再多零碎不多说了,张迁一碑,拙文有《张迁决疑》一篇,感兴趣可移步。

履斋:张迁决疑

———————————-

回答完以后,看到一张照片前辈吴子复先生拟的好大王碑,很符合这个问题。

大家看这个碑字右侧的效果,肯定不可能是原碑书写效果,但是现在我们又要用书写来实现,这就是对技法和审美的贡献。

如果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没有这些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