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的阎锡山故居?
一、阎锡山的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前后,总占地面积33000余平方米。
二、阎锡山对联
阎锡山对联是中国文化中非常著名和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由阎锡山创作和发表的一系列对联作品。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担任重要职务长达数十年,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阎锡山对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联是一种用对仗关系表达意义的文学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受人们喜爱和推崇。阎锡山对联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雄浑的文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阎锡山对联的艺术之美
阎锡山对联的艺术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阎锡山对联的词句精炼,意境深远,既有智慧的启发,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其次,阎锡山对联的形式美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善于运用平仄、对仗和音韵的变化,使对联的韵律更加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阎锡山对联的艺术之美还体现在其思想性和时代价值上。阎锡山对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承继,使阎锡山对联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阎锡山对联的影响
阎锡山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性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阎锡山对联的影响体现在其艺术成就上。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对联作品,为中国文学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阎锡山对联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学习,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阎锡山对联还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对联作品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思考和批判,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阎锡山对联成为了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窗口,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阎锡山对联的经典作品赏析
阎锡山创作的对联作品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 《问世间匹夫谁主沉浮?曰:沉浮皆由命中定》:这句对联反映了阎锡山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命中注定的,在社会浮沉中,命运的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举世无敌凌云志,破红尘者遁世人》:这句对联表达了阎锡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破除红尘束缚的人才能达到无敌凌云的境界。
这些经典对联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价值,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激励。
结语
阎锡山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灵感,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阎锡山对联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深远,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的人们应该从阎锡山对联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通过阎锡山对联的赏析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的魅力。
三、阎锡山的格言?
一、言不可奢,行不可吝。大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不能过于夸张过分,要有所节制,但是如果承诺过什么,就要说到做到,不能言而无信、口是心非。不然大话说的太多,行动上又有所懈怠,那么做什事都是难以成功的。这句话乍看上去非常平淡,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意思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于平淡中见神奇,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就是做人要有诚信,社会更需要诚信,这种品质是君子应该具备的。
二、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好的机遇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在做事用人上也要审时度势。阎锡山平时对这两点是很重视的,他也善于把握机遇,利用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在用人问题上也是深思熟虑。最后大势将去的时候,他也看清了局势,顺应历史潮流避居台湾,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平时勤于著述,日记里很好地体现出了他处世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到了今天,这些阎锡山名言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四、阎锡山的诗?
阎锡山酷爱古诗词,一生做过一百多首古体诗,当然多数以"打油"为主,但也有比较出名的。
像"一病缠身万事休,光阴虚度古人忧,此生尚有几多日,岁月何堪若此流"。这样的诗句是出自阎锡山之手,估计很多人都不太会相信。
正是由于这样的爱好,才有了偶成的"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这副绝对。话说第二司令长官阎锡山去无锡游玩,他来到无锡的锡山,站在无锡锡山山峰,他突然想起了一副著名的对联:"无锡锡山山无锡"。
五、阎锡山的父母?
父亲阎书堂,阎锡山五岁丧母,寄居舅父家。
六、阎锡山的师傅?
上将赵戴文——阎锡山的老师 赵戴文,民国政要、陆军上将。山西五台人,太原晋阳书院肄业,190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宏文师范学院。在日期见,加入同盟会。1911年与阎锡山共同筹建太原同盟会核心组织,参加了太原辛亥起义。
七、阎锡山的对联?
阎锡山登上锡山山顶,鸟瞰无锡城,大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感。随口吟出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随从官员绞尽脑汁,未能对出下联。阎锡山更为得意,公开登报征集下联,一时附庸者甚多,然终未如意,皆叹为绝对。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来到安徽天长县时,突然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同样以人名、地名入联,对仗工整,可谓天衣无缝,成了当时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山西吉县壶口附近的克难坡望河亭的石柱上,留有阎锡山1942年12月撰写的一副对联:“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这副对联气势磅礴,雄迈有力,看出阎锡山深厚的国学功底。
阎锡山晚年退休在台湾山居十年,生前还自作挽联数副,嘱家人在他去世后,贴在指定位置。如贴在灵前的:“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工夫;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等事功。”横批为:“朽嗔化欲”。贴在檐柱前的:“摆脱开,摆脱开,粘染上洗干净很不易: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来甚为难。”横批为:“努力摆持”。贴在院子中的:“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横幕为:“公道爱人”。贴院门上的为:“对在两间,才称善;中到无处,始叫佳。”横批为:“循中蹈对”。这几副挽联,读来颇有兴味。其中对前后两副,凭吊者莫名其妙,不解其意。有人说,阎锡山一生喜弄玄机,临终还留下这千古一谜!
八、阎锡山祖父?
祖父是:阎青云,父亲是:阎书堂。辈分:书锡志树立世文……
九、阎锡山传奇?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男,汉族,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
十、阎锡山家乡?
河边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村)是阎锡山的家乡,在阎锡山时代隶属于五台县。河边村位于五台山西麓,滹沱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