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碑文 > 正文

景教碑现存何处?

2024-06-30 00:07:1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景教碑现存何处?

景教碑现存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海西路,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淮海西路的景教碑是景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是由景教教主景耀卿于公元7世纪创立的景教的精神象征。景教碑高约3.5米,宽约2.5米,厚约0.5米,石碑上刻有景耀卿的诗句,以及景教的精神观念。景教碑是景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淮安市的重要文物。

二、大唐景教碑全文?

大秦寺僧㬌净述ܐܕܡ ܩܫܝܫܐ ܘܟܘܪܐܦܝܣܩܘܦܐ ܘܦܐܦܫܝ ܕܨܝܢܝܣܬܐܢ‎

粤若常然真寂,先先而无元;窅然灵虗,後後而妙有。惣玄抠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欤!判十字以㝎四方,皷元风而生二气。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厏物,然立初人。别赐良和,令镇化海。浑元之性,虗而不盈。素荡之心,夲无希嗜。洎乎娑殚施妄,钿饰纯精。闲平大扵此是之中,隟冥同於彼非之内。是以三百六十五种,肩随结辙。𥪰织法罗,或𢫾物以托宗,或空有以沦二,或祷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矫人。智虑营营,恩情役役。茫然无得,煎迫转烧,积昧亡途,久迷休复。於是 我三一分身㬌尊弥施诃戢隐真威,同人出代。神天宣庆,室女诞圣於大秦;㬌宿告祥,波斯覩耀以来贡。圆卄四圣有说之旧法,理家国扵大猷。设三一浄风无言之新教,陶良用於正信。制八境之度,鍊尘成真;启三常之门,开生灭死。悬㬌日以破暗府,魔妄於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明宫,含灵扵是乎既济。能事斯毕,亭午昇真。经留廿七部,张元化以发灵开。法浴水风,涤浮华而洁虗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无抅。击木震仁惠之音,东礼趣生荣之路。存须所以有外行,削顶所以无内情。不畜臧获,均贵贱於人。不聚货财,示罄遗於我。斋以伏识而成,戒以静慎为固。七时礼赞,大庇存亡。七日一荐,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而难名,㓛用昭彰,强称㬌教。惟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

三、杭州梅花碑碑文?

梅花碑碑面的梅石画占据了大半碑面,而文字和印章,风化厉害导致看不清楚。

原梅花碑在十年动乱中被砸,碎片下落不明。因当年乾隆六次南巡两次来杭看梅花碑,十分喜欢而带走了梅花碑(留在原地的是摹制的)。为修复,杭州工匠去京城拓本复制,画面梅和石油然,文字模糊不清。

梅花碑所在宅院最早是南宋德寿宫,明代是管理税务的衙门。梅花碑立于议事厅南,议事厅有“梅石双清”提额。

石碑画梅花和石头,是明代画家蓝瑛和孙𫟼的作品。

我小时候就居住在梅花碑附近,我母亲说,每天路过梅石园看一眼碑画,突然一夜间成碎片了。

1988年杭州政府重建梅石园,为找碑石大费周折,到2009年梅石碑重现。

四、中华世纪碑碑文?

1999年12月31日“中华世纪坛”碑揭幕

1999年12月31日23时49分,“中华世纪坛”碑揭幕。红色幕布揭下后,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碑石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华世纪坛”题词碑位于世纪坛最南端入口处,是一块长9米、高1.6米、重34.6吨的碑石。碑石以花岗岩为基座,以汉白玉为碑身,正面是江泽民题写的“中华世纪坛”五个金色大字,背面镂刻着“中华世纪坛序”。

“中华世纪坛序”是由发起并创意建设世纪坛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华世纪坛组委会副主任朱相远撰写的。这篇283个字的短文,概括介绍了世纪坛各部分的深刻寓意和中华民族的荣辱沉浮。

1998年11月动工的中华世纪坛被中国媒体形容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端,介于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之间,占地4.5公顷,坐北朝南,北靠玉渊潭,南与北京西客站相望。

中华世纪坛建筑面积达3公顷半,分为坛体、时空探针、圣火广场、青铜甬道、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部分。

世纪坛最南面的入口处,横立着一块长9公尺、高1.05公尺、重约35吨、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汉白玉碑,上面就刻着江泽民题的“中华世纪坛”五个大字。

碑的北侧,是一个比地面低一公尺、直径达35公尺的下沉式圆形广场。广场中心是一方形圣火台。以后将用陕西输到北京的天然气永远点燃着“圣火”,表示中华文明永不熄灭。

圆形广场两侧还有两道流水,象征长江与黄河。

再往北走,是一条长270公尺、宽15公尺的地面甬道。

正中还嵌上一条3公尺宽的青铜道,雕刻着5000道纪年历史,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

浮雕上还有细流,寓意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

高39公尺的主体建筑,在视线上呈现一个从凹到平而凸的过程。设计者的用意是让人有一种腾升之感。

圆形主体建筑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三层,直径85公尺,有固定的回廊和旋转的坛面,向正南面倾斜。

旋转的坛体重3200吨,据介绍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旋转坛体。

世纪坛上,有一个直径14公尺的圆形表演台,可作文艺、歌舞、交响乐等大型露天演出。而斜面上的台阶,则成为观众看台,可容纳近千人。

世纪坛的主体,可每小时转一周,称作“乾”,代表天。两侧静止的回廊则叫做“坤”,代表地。

世纪坛是以古代的“晷”(音gui3,古代观察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为原型设计的。

旋转坛上耸立着一根27.6公尺高、17吨重的巨大“时空探针”,和水平面呈45度角,斜指青天。

“中华世纪坛序”: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育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尽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烽火硝烟,江山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又绿神州,华夏沐朝阳。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

世纪交汇,万众敬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不忘。

五、大唐景教碑全文的意思?

中国古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称最初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为“景教”。公元七世纪唐代初期,景教入中国。

碑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景教的教义等;第二部分是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歌颂伊斯,他相当于长安地区的主教,在朝廷任三品官员,对景教发展起到相当大作用。

六、九一八纪念碑碑文?

沈阳9.18纪念碑碑文写的内容如下: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这一天起,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件件灭绝人寰的惨案,创下了一个个令整个人类至今毛骨悚然的罪恶记录。从这一天起,华夏儿女经受了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整个中华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凌辱。”在博物馆序厅的长明灯周遭,用中、英、俄、日4种文字铭刻着这样的文字,整个设计宛如一座坟墓,埋葬着一段滔天的罪行。

七、纪念碑碑文特点?

纪念碑碑文的特点主要是简要介绍事件、重大贡献和长远意义等。

八、驼峰纪念碑碑文?

驼峰飞行纪念碑坐落在昆明西郊玉案山麓的郊野公园。

驼峰飞行纪念碑修建在公园内的一个半山腰上。沿着山坡拾阶而上,道路两旁栽种着青翠的松柏。台阶尽处,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立在眼前。

整个纪念碑树立在一块平台中央,碑体造型独特,据说是按一个解体飞机的造型修筑成的,中间分为两半的机身由碑名部分相连,构成一个“H”形,寓意英文Hump,即驼峰。

碑身正面下方紧贴着放置着两个斜锥体的石筑水平尾翼,而两个斜锥体机翼则放置在碑身造型的背面下方,水平尾翼、机身、机翼前后一字排列,中间是一条通道由下方穿碑而过。高达15米的碑身由许多块白色的大理石拼修建而成,正面上书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驼峰飞行纪念碑”七个大字。

穿过碑身下方的通道来到纪念碑后面,可以看到又有一块方碑,方碑也是由多块白色的大理石拼成。上面分别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刻着“驼峰飞行纪念碑记”, 碑记上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驼峰飞行是战争期间中美军民的一大壮举。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缅甸,切断了中国抗日后方的主要通道。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中美两国共同开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空中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至云南昆明,全长八百余公里,飞越当时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玛拉雅山区,海拔五千公尺左右,群山耸立,似骆驼峰背,飞机穿行其间,驼峰飞行由此得名。

驼峰飞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也是航空史上罕见的在极其艰险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战时空运。

从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中美两国在驼峰飞行中动用了近千架飞机及上万名航空和地勤人员,往来运送战略物资七十余万吨,人员三万余名,其中有赴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两个师。另有千余架作战飞机经此线投入中国战场。驼峰飞行为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九、爨龙颜碑碑文原文?

《爨龙颜碑碑文》原文:“宋故龙襄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够爨使君之碑,君讳龙颜,字仕德,建宁同乐县人。其先世本高阳之苗裔兮,之玄胄。”

十、道源圣城碑碑文?

问题:道源圣城碑碑文?

回答:

吾乡兴隆冈,地势宏阔,

山川秀丽,为一方形胜之域,

前人述之备矣,

冈之巅有玉皇庙一所,

创建之初并无碑记可查,

今考之明代碑记云:

创自大汉章帝元和二年,

亦为确据意者。

此时尚有初时碑记,

而今废矣,亦为可知。

历唐、宋,以迄于元始,

有延祐五年重修记载,

以后建筑益广,增修益繁,

画栋雕梁,不下数十间,

虽经迭次重修,然不旋踵间,

而瓦飞砖落,不堪注目矣,

以故丙子年春,北道房倒塌,

乡人欲谋重修,而不果时,

有东等庄顾君清玉,

睹此庙宇残缺,

恐有倾覆之虞,

于是会同陈君士进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