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白事 > 正文

古代主持丧礼的人称什么?

2023-07-14 18:33:35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代主持丧礼的人称什么?

“丧官”。

对主持丧事者的称谓。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部分地区。此俗在北宋时已见记载,司马光《司马书仪·丧仪卷》:“护丧,以家长或子孙能干事知礼者一人为之,凡丧事皆禀焉。”

唐朝的官员丧葬礼法规制在吸收了从周至隋的丧葬制度后,逐渐趋近于成熟,并且为宋代的丧葬规制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周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规制较为完备,还出现了制度约束明显的丧葬礼典和法令规制。

二、出殡后孝带怎么处理?

(一):参加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及姻缘连带关系的葬礼,其孝布是不可以保留的,包括黑纱和白花等。一般对于这种情况,孝房家属都会单独准备,譬如在遗体告别之后,或是丧宴开席之前,都会有专门的人进行收管,然后集体焚化。

  (二):如遇孝房家属没有准备的,那么去参加丧宴的在散席之后,直接丢弃在丧宴门口处即可,切记不可带回家中,以免招惹白煞,冲撞霉运。如果不便在丧宴门口丢弃的,那么在走出丧宴后的第一个路口处,最好是十/丁字路口处丢弃即可。

  (三):与去世先人是舅甥关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一百天之后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外孝的情况,不是同一姓氏的带孝情况。在百天祭日,直接将孝布与纸钱等共同焚化即可。不便参加百日祭的,于当晚在所在地十字路口,进行焚化祭祀即可。

  (四):与去世先人是叔侄关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三周年之后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家孝的情况,同一姓氏带孝的情况。在三周年祭时,直接将孝布与纸钱等共同焚化即可。不便参加三周年祭的,于当晚在所在地十字路口,进行焚化祭祀即可。

  (五):与去世先人是父母关系的,孝布要一直保留,也就是说重孝的情况。在先人满三周年祭日之后,方可清洗孝布,然后用红布包裹,压在箱底保存起来即可。如果是老年人的喜丧,那么这种孝布也可以给小儿做成衣物,以示积福之意。

  (六):用父母重孝制作衣物的,必须要配以红布点缀方可,不能全部都是白色。最常见的就是祖爷爷、太爷爷、爷爷的孝布给玄孙、重孙、嫡孙做成夏天纳凉的小肚兜。一面全红色一面全白色,甚为殊胜如法。既有庇佑之意,又有传承之意。

  孝带,这是丧事上死者亲人的装束,就是在腰间系的几尺长的白布条。

三、谢孝是什么意思?

谢孝(xìe xiào),出自《二刻拍案惊奇》,意思是孝子到吊唁的亲友家行礼致谢。旧俗指孝子家中人向吊唁者行礼。亦指丧服满后去拜谢曾来吊唁的亲友。《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到了一个马头上, 董孺人 整备着一席酒,以谢孝为名,单请着 吕使君 。”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读礼通考》:‘后世有谢孝之礼,多谓挽近之陋习,不知古《士丧礼》篇拜君命及众宾,已先有然。’注:‘谓尊者加惠,必往拜谢。’则是所谢者,专指曾来賵赙之人,非尽吊客而徧谢之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二:“亲死至七七,縗絰出,徧谢戚友,曰谢孝。”如今在一些农村,还是比较流行,通俗来讲就是,相亲朋友来参加自己亲人葬礼,需要磕头表示感谢。

四、孝服在身的意思?

意思是家里有人去世了,家里有人去世孝子就会穿孝衣,送自己的亲人最后一程,这就叫孝服在身,别人这样告诉你其实就是委婉的说家里有白事。

五、媳妇给婆婆上坟有什么讲究?

媳妇给婆婆上坟,主要的讲究有:

一,上坟后,女方就成了男方家的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从而得到男方家的认可。

二,媳妇给婆婆上坟,就是尊重老人。可以买些纸食品营养品等烧给。

三,好的儿媳妇都是会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去上坟自己都不怕什么,却说明了自己的思想水平高。

六、丧礼用叩谢还是跪谢?

亲人跪谢 朋友叩谢。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七、谭延闿是一个孝子吗?

。谭延闿是有名的孝子,其孝行让人赞叹,也让人心酸。

谭延闿之所以特别孝敬母亲,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因为他是庶出,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在他心头留下了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谭家那样的家族,自然有许多规矩。父亲谭钟麟妻妾虽然不算太多,却也是除元配之外,还有颜夫人、李夫人等四位侧室。谭延闿的母亲李夫人虽生有三个儿子,但她是丫环收房为妾,按照规矩,自然不能与正房夫人平起平坐。家人吃饭时,她侍立桌旁,为全家人盛菜添饭,却没资格同桌进餐。母亲的委屈使谭延闿对母亲特别关心,晨昏定省,十分孝敬,而且百依百顺: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母亲,自己偏偏要特别尊重。谭延闿很小就懂得了母以子贵,要让母亲真正翻身,需要自己争气。所以,他刻苦读书,博得功名,多半倒是为了母亲。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当他高中会元的喜报送到家中,父亲谭钟麟就向家人郑重宣布:李氏夫人从此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

谭延闿做事历来按照老子五千言中的教诲:不争。包括做官,也是除非一再敦请,是决不就职的。但只要涉及母亲的身份和地位,他却一定要争,甚至在不可争之处也要争出个结果。

1916年,谭延闿的母亲在上海病故。这时正值他二次督湘,政局不稳,离开几天就可能丢掉权力。但在谭延闿那里,与母亲逝世相比,权力已经算不了什么,所以不顾人们的提醒,立即赴沪奔丧。此后,谭延闿扶灵回长沙为母亲举行葬礼。谭宅位于宗祠的后进,灵柩出殡要经过宗祠。按照族规,小妾的棺材没有资格从大门抬出。族人劝谭延闿从侧门出殡,而且有人拦住了大门。一气之下,谭延闿躺在了母亲的棺盖上,然后大声喝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状面面相觑,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