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白事 > 正文

秦腔是不是最古老的剧种?

2024-07-03 20:12:4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考不夸张的说有一种方言就有会有一种地方戏。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什么迷人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这古老的音乐——秦腔。

秦腔的历史悠久,然而关于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秦,还有一种是唐代,另一种说法则是形成于唐代。江南无名氏所做的《钵中莲》是一个传奇剧本,今天流传下来的一共有十六出戏,其主要的大概故事梗概是:江西湖口王合瑞到浙江奉化烧缸,其妻殷氏在家与本县捕头韩成私通。适韩成出差,路遇王合瑞,酒醉后泄露私情,王先杀韩,将其尸体和泥烧制成瓦缸,又回家逼死殷氏,最后受观音度化而出家。这部剧中除了运用南北曲外,还采用了当时血多地方戏曲腔调,在传奇剧本中比较罕见。这个剧本证明秦腔已经传播到了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根据这个,就说明秦腔最迟在明朝中期已经形成。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经在甘肃,陕西一代非常有名。

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秦腔在山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就是同州梆子,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几个县,在明朝嘉靖年间基本形成。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的声音,所以被称为“桄桄乱弹”或着“梆子”,后来为了却别与其他的剧种,开始被称为“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就是老秦腔,是秦腔的起源,对于后来各路秦腔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路就是西府秦腔。根据西府秦腔著名老艺人孙双钱的口述得知西府秦腔在明朝末年就已经有班社的演出活动了。清朝道光到光绪年间是西府秦腔的昌盛时期,仅仅西府十几个县,就有一百多个班社流动演出,曾经有“四大班,八小班,七十二个“馍馍班”的说法。西府秦腔的传统剧目有上千本,但是没有剧本留存下来,仅仅靠着一代代艺人口述相传,因此,很多的都失传了,根据挖掘整理,现在大概有六百多本,其中大多数都是“列国”、“三国”、以及“说唐”戏居多。其他的都是一些历史戏,民间传说故事戏,而且有很多连台本戏。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破洪州》、《斩黄袍》、《太和城》、《鸿门宴》、《黄巢反堂》、《潞安州》、《石佛寺》、《精忠报国》等等,都是一些气势雄浑、激荡人心的剧目。西府秦腔腔粗矿豪壮,唱腔讲究火而不爆,沉而不散;表演重虚,并有不少独特技艺:如耍双鞭、抡麻鞭、鞭扫靠旗、耍牙、打五雷碗等;角色分行,有四大行,七小行之说。并讲究一角多能。如老生兼演大净,须生兼演小生,小旦兼演小生,武生兼演武丑,小花脸兼演彩旦。脸谱化妆有突出的特点,粗直大方,注重轮廓,显得庄重、魁伟,而又富于夸张浪漫色彩。在乐器运用方面,文长以二弦为领奏,辅以月琴、板胡、笛子、唢呐、唧呐等等,民国初年的时候,又以板胡替代二弦作为领奏的乐器,并且在各个戏班推广,武场面与中路秦腔所用的鼓板铜器相同外,常配以社火锣鼓。1958年之后,西府秦腔已没有正式班社存在,幸存的老艺人也都先后返乡改行。至此,中路秦腔取代西府秦腔而流行西府各地。

中路秦腔也被称为西安乱弹,就是今天人们所统称的秦腔。相传唐玄宗曾专门演唱的梨园,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是陕西民间乐人,秉性慷慨,所作《秦王破阵曲》,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安禄山叛乱后,梨园子弟各奔东西,“秦腔”遂与民间乐舞结合,形成民间“秦腔”。其后,秦腔受宋词、元曲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秦腔流传于至北京:“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秦腔开始盛行,足迹几遍全国。清乾隆年间,秦腔名角魏昌长生从四川进入京城,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是来自于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表演形式朴实、明快、夸张性强。

南路秦腔又称汉调桄桄。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是一种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汉水流域群众的语音)为基础的传统戏曲剧种。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又名“汉调桄桄”“桄桄戏”。又因其主要板式名称、旋律结构、主奏乐器等,和秦腔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民间有“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桄桄子”的民谚。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经失传或残缺。2006年5月20日,汉调桄桄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西路进入淅川成为梆子,东路在陕西成为晋剧,在河南成为了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和起源。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清代的有关史料中记载,当时除了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变形成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逐渐被替代而逐渐缩小。到了清朝末年,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来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让我们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也能够回首聆听一下悠长历史积淀下的秦腔。

一周热门